四川“江口沉银”考古成果首次集中展出。6月26日,“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500余件文物精选自江口古战场遗址发现的4.2万件文物,年代从明代中期延续至晚期。
据悉,该展是国家博物馆全国考古发现系列展的首个展览,展期持续至9月26日。
展览还原张献忠大西政权
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发现的文物,从明代中期延续至晚期,地域北至河南、南至两广、西到四川、东到江西。不但证明了“江口沉银”传说的真实性,也还原了明代中晚期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状况。
记者在开幕首日探访了展览现场,展厅通过原物展陈、展板介绍,试图向观众介绍晚明和张献忠大西政权的诸多历史信息。
展览展示了大量与张献忠大西政权直接相关的文物,包括“西王赏功”钱,册封后宫的金册,錾刻有“大西”年号、税种和四川地名的银锭。
“西王赏功”钱铸造于张献忠占据四川之后,有金、银、铜三种材质,用于奖励有功部将。在考古发掘之前,“西王赏功”钱存世量极少,且真假难辨。册封后宫的两件金册,是大西政权建立后宫制度的物证。刻字银锭可见“粮银”“军饷银”等6个税名及四川境内眉州、双流等12个地名,是研究大西政权银税制度,以及张献忠在四川活动范围的实物证据。
多种兵器确认遗址性质
记者在展览中看到,多种兵器因数百年沉于江底,有些周身“长”着卵石。这些江口之战中的兵器有铁刀、铁枪、铁剑、箭镞等冷兵器,还有一件火器——三眼火铳。据介绍,这些兵器是确认遗址性质的有力证据,证明此处就是发生江口之战的古代战场。
另外,明代册封亲王、世子、郡王、王妃的金册、银册和金宝,显示了明代宗室爵位制度;150枚银锭反映了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现实。
展览还展出了数件曾被盗掘的重要文物。2016年江口古战场遗址特大盗掘案件中缴获的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长沙府“岁供王府”五十两金锭和“都水司正银”一百两银锭三件国家一级文物,均现身展览。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还有迄今为止首次考古发现的木鞘,证实了张献忠“木鞘藏银”的传说。
晚综
重点展品介绍
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
“5·1彭山区特大盗掘倒卖文物案”追缴的国家一级文物,印面阳文九叠篆书“永昌大元帅印”,印背上装饰虎形钮。该印是江口古战场遗址发现的核心文物,对考证遗址年代和性质极为关键。
2
长沙府“岁供王府”五十两金锭
明天启元年(1621年)
“5·1彭山区特大盗掘倒卖文物案”追缴的国家一级文物。金锭内錾刻铭文“长沙天府天启元年分岁供王府足金五十两正吏杨旭匠赵”。这是长沙府上供藩王府的岁供黄金,为已知明代金锭中最大锭形,存世稀少。1643年8月,张献忠攻克长沙,可能是从吉王府中得到。
3
册封金册
大西政权(1643~1646年)
2017年江口古战场遗址出水。这是张献忠册封妃嫔的金册,正面阴刻楷书“思媚用册为修容。朕德次嫔嫱,匪由爱授,螽羽和集,内教以光,钦哉”26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