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时评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7月2日 星期

为熊孩子道歉担责 应成家长行为准则


□段思平

位于西安市西咸新区世纪大道附近一小区的一栋高层内,近半个月发生了一件怪事。“电梯里总有尿骚味,物业也及时清理了,可几乎每天一走进电梯就是一股味。”此后,保洁员查看了电梯的监控录像。原来,一名约十岁的小男孩多次独自进入电梯撒尿。相关视频流传开后,该熊孩子的家长在业主群内道歉,孩子更是写下检讨书,并主动打扫电梯一个月。(《华商报》)

“熊”本来是一个中性词,用来形容孩子在旺盛好奇心支配下所表现出的淘气顽皮,对于无时无刻不在探索世界的孩子来说,“熊”也算不上是大毛病。但是,假如探索没有界限,顽皮不守规则,熊孩子就会打扰他人,损害公共空间的秩序,引发他人的厌恶。

其实,当熊孩子惹祸时,真正考验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面对自家孩子的“熊”,是像个没事人儿一样自我原谅——“嗨,他还是个孩子,别跟他计较”;还是管理好孩子的言行,对孩子进行管束教育,帮助其完成由家庭向社会的过渡?家长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就将决定孩子的未来。

很多网友说要为这位明事理的家长点赞,这其实是现实生活拉低了我们的标准。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人要为犯下的错误承担责任,“为熊孩子道歉担责”本应是家长行为准则和家庭教育的标配。只不过,如今溺爱孩子甚至漠视规则的熊家长太多,导致当我们看到有明事理的家长出现,反而觉得难能可贵。

现如今,熊孩子这个词已经越来越被妖魔化,其实并非社会不宽容孩子,而是人们不能原谅熊孩子背后、那些不能很好承担家庭教育职责的熊家长。当孩子“犯熊”之际,其实正是家长因势利导、开展教育,让孩子成长进步的契机。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