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温故知新
本版新闻列表
 
2018年7月2日 星期

古人是如何健身的

古人摔跤图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健身锻炼已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晨跑的,有夜跑的,还有暴走族,更厉害的人还去跑马拉松,广场舞更是火遍大小社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健身房加入到健身行列,再不济的也会每天在微信里拼个步数。那么,在没有广场舞、健身房的古代,人们是如何健身的呢?

【秦汉】

东汉末年流行五禽操

先秦时期,古人健身以“修身养性”和“延年益寿”为主题,即“顺时养生”。到了汉魏时期,又加入了运动元素——做健身操。

由华佗发明的五禽操(又称五禽戏)成为东汉末年“健身界”的流行项目。人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姿态来活动身体的各个部位,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唐朝】

唐朝时已流行“保健按摩”

古人的健身理念到唐朝时已十分成熟,可选健身方式已相当丰富,如服食法、居处法、调气法……都是当时流行的健身养生手段。如今随处可见的“保健按摩”其实早在唐朝时就流行了,但是叫法与现在不同,古人称按摩为“干浴”。“干浴”可在身体各个部位进行,如摩头、摩面、摩足、摩腿等,其中摩腹最受青睐并为后世所传承。此外,石锁在当时扮演着现代哑铃的角色,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健身器具。

【宋代】

热衷“安步以当车”,早晚散步

现代社会,有些上班族即使没时间运动,也会每天在微信运动里拼个步数。你知道吗?两宋时期,步行已成为许多名人健身的首选项目,比如说家喻户晓的苏东坡先生,就是个跑步爱好者。

宋朝也流行气功,传承至今的“八段锦导引术”“蛤蟆行气法”,都是宋朝人发明的。如果除去其中的气功因素,它们基本上属于动作迟缓的健美操,或者更准确地说,更像是中国人自己独创的瑜伽术。

古人认为步行宜早晨进行,晨练的同时,也有“晚课”,利用饭后睡前时间散步,这有助于入眠。但如果天气不好或空气有污染时,古人并不提倡晨练,“大雾不宜远行”。

【明清】

产生武术流派,盛行“习武”

明朝时,各种武术流派应运而生,既有“南拳”和“北腿”之分,也有“内家”与“外家”之别。如今深受习武之人推崇的少林、武当、峨眉等三大武术流派均是在明朝时成熟起来的。据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记载:“河南少林寺拳法,天下所无,其僧游方者皆敌数十人。”

到了清朝的时候,“禁教不禁拳”政策更将习武风尚推到了极点。习武有助于强身健体,促进身心和谐,增强意志力。在习武的同时,明清人还爱“练功”健身,西方人称中国武术为“中国功夫”,便与此有关。

晚综

苏东坡每天早晨跑步十里

一说到两宋文士,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形象。事实上,宋朝文人并不全是文弱书生,有些人是相当热衷于锻炼身体的,苏东坡就爱长跑。

《苏东坡全集·策别十七首》中说:“是故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怎么做才叫善于养身呢?苏东坡认为,既要能静,又要能动,既能安于清闲,又能承受劳累,唯有让身体经常运动,才能适应寒暑的变化,才能身强力壮,而不会轻易倒下。

在写给朋友程正辅的信中,苏东坡谈到自己的运动习惯:“晨兴疾趋必十里许,气损则缓之,气匀则振之,头足皆热,宣通畅适,久久行之,当自知其妙矣。”每天早上起来,一定要跑十里左右,气喘得受不了的时候就慢下来,缓过来以后再继续加速,跑得头上出汗,脚心发热,血脉流通,四肢舒畅,如此这般长期坚持,就能体会到跑步锻炼的妙处。

苏东坡长跑时很重视“气”。这个气不仅是气息的气,同时也是气功的气。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