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校园贷”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部分网络借贷平台“换个马甲”,将小额现金贷款业务伪装成“回租贷”,名为租赁,实为借贷,通过读取通讯录等方式控制和威胁借款人。
借2000元“滚”到1万元
刘羽(化名)是一名大四学生。“去年年底,看到身边的朋友都换了新手机,我也想换一部,但那段时间花销有点大,手头紧,我就先跟同学借钱买了手机。”
刚买完手机不到一周,刘羽的同学突然要她提前还钱。刘羽手头没有现钱,同学便向她推荐了一款“回租贷”的APP。“他告诉我,同意把手机‘抵押’出去就能换一笔钱,而且可以以‘回租’的方式继续使用手机,只不过每周要付一些‘租金’。”
“我的手机是iPhone X,管理员评估之后,告诉我能拿到2000元的借款。”之后,她按照“回租贷”平台的指引,一步步填写个人信息,还将她的苹果ID和密码告知他们。此外,对方还要求调取刘羽3~6个月的通话记录。
2000元借款金额,实际上刘羽只拿到1600元。扣除的400元,被平台方以“租赁费”的名义收取了。
一周后,刘羽没能筹到2000元,平台方的客服人员打来电话说,只要缴纳续期费,就可以继续使用这1600元。就这样,在不断续期、从其他平台借款填“窟窿”、再花钱续期的恶性循环中,短短3个月,当初的2000元借款已经“滚”到了1万元。
和刘羽有类似遭遇的人不在少数,甚至,还有学生沦为借款平台的“代理”,即每推荐一个人可以提成,之前借的钱,可以少还一部分‘服务费’。
“回租贷”钻法律“空子”
所谓“回租贷”,即申请人以“抵押”手机的形式借款,但实际上手机仍在申请人手中。平台评估手机后,给出申请人可以借款的额度和需要支付的服务费,但双方签署的并非借款合同,而是租赁合同。借款后,申请人还款以支付租赁费“回租”手机的名义,付出高额费用。这样做,一方面避免了借款合同中年利率的限制,另一方面,掌控了申请人的隐私信息。
记者体验发现,这些APP上可以借款的范围从700元至3000元不等,日利率为0.067%,借款周期为7日。不少人疑问:这算不算高利贷?
自2015年9月1日起最高法《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施行后,判断是否为高利贷,以年利率是否超过36%为标准,超过即为高利贷。但按照APP上提供的日利率,其年利率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实际上,平台私底下收取的高额费用,都是以“租赁费”“手续费”等名义收取的,钻了法规的“空子”。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醒广大学生:一要高度警惕。提高自己对不良“校园贷”业务及其变种形式的甄别和抵制能力。二要理性消费。三要知法用法。当合法权益遭受损害时,第一时间与同学、老师和家长商量,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