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辉
实 习 生 何 爽
在去年阳光党务、阳光政务、阳光司法、阳光村务建设基础上,今年我市将进一步丰富“阳光漯河”建设内涵,又提出“阳光民生”建设,从而形成权力运行监督的五大板块……这是昨日记者从深入推进“阳光漯河”建设工作会上获悉的。昨日的会议,也吹响了“阳光漯河”建设的新一轮号角,今年的“阳光漯河”建设有哪些新举措、新动向、新目标?记者一一进行了梳理。
“阳光漯河”探索出一条好路子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2015年,郾城区在全区所有村(居)率先开展了以“厘权、履权、监权”为主要内容的“阳光三权”体系建设。2017年以来,我市进一步深化“阳光三权”建设,以“明权清单化、用权规范化、监权透明化”为核心,致力在全市范围内构建权责清晰、程序规范、科学高效、公开透明、监督有力的基层权力运行监督新模式,打造“阳光漯河”。
“几年前,村里办企业,账目不透明,群众以为村干部有猫腻,四处告状。现在村里大小事都按照‘阳光三权’程序走,公开透明,老少爷们随时能看见,对村干部也放心了。”近日,记者在源汇区干河陈乡姬崔村采访时,村主任安亮亮在村委会的公示栏前张贴村集体的账目时,欣慰地说。
“说实话,现在去一些单位办事真是方便多了,藏着掖着的事也少了,有些事在网上就能办了,就像网购买东西那样方便。”记者在市行政服务中心采访时,听到一些群众如是说。
“在‘阳光漯河’建设推动下,我市农村群众身边多发的征地拆迁、道路修建、文化广场建设等难题难事大都得到妥善解决。去年以来,我市乡、村两级新发生信访事项同比下降30.1%,涉及村级干部因素信访事项下降36.7%。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受理反映乡、村两级新增信访举报问题也明显下降。”市纪委监察委的有关负责人说,经过去年一年的探索,“阳光漯河”建设打造了阳光党务、阳光政务、阳光司法、阳光村务四大板块,不仅走出了一条有效落实党内监督的阳光之路,也探索出了一条转变干部作风、净化政治生态、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好路子,是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的有益尝试。
今年打造“阳光漯河”升级版
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干部在阳光下工作、群众在阳光下监督、地方在阳光下发展,这是我市“阳光漯河”建设目标。
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在昨日的会议上,我市对深入推进“阳光漯河”建设又进行了新部署。
其中,在阳光村务方面,要将村务公开向村组、农户延伸,在“村有公开栏”基础上,实现“组有明白墙、户有明白卡”,抓好示范带动,争取年底“示范村”达到60%以上,“达标村”达到90%以上。
“阳光政务”方面,要实现“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内设机构集中,内设机构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办理向电子政务平台集中”,事项进驻到位、授权到位、电子监察到位。推动行政服务“一次办妥”、投资项目审批“一窗受理”,便民服务事项办理向社区、行政村延伸。
“阳光党务”方面,不断拓展党务公开的广度和深度,党组履职、党员发展、党员义务、党费收缴管理使用等情况都要公开。
“阳光司法”方面,由市委政法委牵头,着力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司法新体制。
把民生事项“晒”在阳光下
为了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阳光漯河”建设,今年我市又推出了“阳光民生”建设,围绕脱贫攻坚、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教育、基本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及其他民生项目和资金进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面公开。
比如教育领域,各学校的收费情况、校舍维修资金、食堂饭菜的采购和饭价等,都要实现阳光监督;医疗卫生领域,药品招标采购价格、医药价格、手术费用等都要公开透明;还有一些民生资金的钱从哪里来、花到哪里去、干了什么事、效果怎么样、有没有问题,对每笔钱从上至下、从部门到农户到个人到项目全程跟踪,倒逼职能部门及时发现、纠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