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张玲玲
如今,提及阳光齿科,在漯河可谓家喻户晓:共有5家分诊所,近30名医护人员。但在2002年创办伊始,阳光齿科只有60平方米的两间门面房。16年来,阳光齿科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发展到今天呢?这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7月4日,记者采访了阳光齿科创办人、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谢益民,听他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
创业之初 充满艰辛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谢益民从小的理想就是做一名口腔医生。在大学选择专业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口腔学。“我的目标很明确,当一名口腔医生,开一个属于自己的诊所,为患者看病。”2002年,大学毕业后,怀揣着创业梦想的谢益民,带着从亲戚朋友处借来的6万元钱,踏上了创业之路。那年,他24岁。
经过筛选,谢益民将诊所的位置选在了市区嵩山路与辽河路交叉口东南角——两间加起来60平方米的门面房。经过简单装修,加上采购的医疗设备,诊所便正式营业了。
万事开头难,谢益民的创业之路也是如此。“在2002年,那个位置很偏僻,诊所旁边就是麦田、荒地,如果不仔细观察,诊所很难被发现,更别说招徕顾客了。”谢益民说,现在看来,当时选址就缺乏经验。
顾客最少、收入最惨淡的时候,每月600元的房租都令他寝食难安。但谢益民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下来,就一定能成功。
真诚待人 用心做事
凭着真诚的为人和专业的治疗技术,谢益民赢得了顾客的信任,前来就医的患者越来越多。在为患者看牙的同时,谢益民交到了很多朋友。“谢医生人好,技术水平高,诊所里很干净,因为信任所以我一直在他这里看牙。”前来种植牙的赵先生说。
“很多患者一家三代人都是我的顾客,也经常有找我看过牙的阿姨,端着自己做的菜角等小吃送过来,我很感动。觉得自己用心对待患者,真心付出是值得的。”谢益民说。
在谢益民的苦心经营下,诊所的发展蒸蒸日上:
2007年,位于召陵区人民路上的第二家诊所开张。
2011年,偶然间得知乡村牙科诊所不正规,村民要跑到市区看牙医时,谢益民将第三家诊所开到了召陵区邓襄镇。
2017年,谢益民与两个朋友合伙,在郑州开了一家分店。
2018年,在建业·壹号中心写字楼里,私人会所性质的牙科诊所装修完毕,目前已开始试营业……
如今,谢益民经营的5家诊所里,每个都有门诊主任及助手,遇到复杂病例,谢益民都要前去会诊处理;每周他还要抽一天去郑州会诊……
“未来五年里还要新增五家分店,我要把阳光齿科打造成品牌化、连锁化的经营模式。”谢益民信心满满地说。
坚持学习 提高自己
7月4日,在壹号中心写字楼里采访时,记者被眼前的环境吸引了:进入客厅,映入眼帘的是养眼的绿植、高档的沙发、干净的地板,茶几上摆放着几个果盘,里面放着水果及糖果,壁柜上摆放着咖啡机、水壶……“在一线城市,80%左右的牙科诊所都是在写字楼里,以私人会所的形式存在着,我这也是学习大城市的做法,把诊所营造成家的环境,让顾客感到舒服,看牙时保持放松的状态。”谢益民说。
回首十多年的发展之路,谢益民的事业发展越来越大,这也离不开每天坚持不断地学习。研讨专业书籍和杂志,定期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会,每年去北京、上海和广州参加亚太口腔技术交流会,接触国内外最新的医疗技术,去韩国学习口腔种植牙……“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谢益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