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曾经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必修课,意为“早晨诵读”。千百年来,不少文人学士都坚持晨读。
“一日之计在于晨”,晨读培养好习惯。如今,“晨读”这种古老的学习方式在沙澧大地也焕发出勃勃生机。近年来,随着“幸福漯河书香城”的建设,公益晨读、晨读大会、朗读者联盟等各种晨读形式不断涌现,书墨的清香弥漫在城市的早晨,成为这座城市富有朝气的文化标签。
□文/图 本报记者 王 辉 陶小敏
A
时间再紧 也要读书
市民李亚普是一名90后,2012年7月大一暑假时,他参加了一个《论语一百》的夏令营,这也是他第一次近距离深入接触经典。从那以后,他就爱上了经典,并一直坚持早晨读诵经典。
李亚普告诉记者,学习经典传统文化让他学会感恩,学会独立思考,更清楚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如今,虽然参加工作了,早晨时间紧张,但他还是要抽出十几分钟,拿出书来,翻一翻、看一看。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也总是向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推荐经典传统文化著作。在他的带动下,他5岁外甥从小就开始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他的一些同事和朋友也开始了学习传统文化,重读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市民王梁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平时主要在家自己做外语翻译。从2014年年底开始,他开始养成每天早上起来后读45分钟书的习惯。而他看的书,涉及面也比较广,从人文、地理、历史,到生物、医药、科学,再到语言类、工具类书籍等。
“每天早上读45分钟,感觉一天时间被拉长了很多,这三年时间平均一周看两本书,感觉自己的认知和视野比之前开阔了,知识从点到面,任意一个话题,我都能跟人聊半天。”王梁说,早上起来精神饱满,大脑清醒,坚持每天早上晨读,并且习惯成自然,这样的好习惯让他受益匪浅。
B
晨读大会 坚持十年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个“晨读大会”,千余名学生每天晨读古诗词是该校一道风景线。
从2008年起该校开展了一个“活力青春·晨读计划”,近几年他们又将美国“西点军校”的教育模式融入晨读之中,采用“中西合璧”的形式,让学生们在晨读中增强自信、提高素质。
每天早晨6点40分,教学楼下、树林里、过道旁、水池边、花园中……到处都有学生晨读的身影(如图)。他们每人一本《中国古典诗词选》,在领读教官的带领下,声情并茂地诵读着这些国学经典。
“这本《中国古典诗词选》,是我们学校根据小学、初中、高中等教科书上的诗词歌赋,整理编印出来的。”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的有关负责人介绍,以学院外语系为主导挑选优秀的学生组建晨读训练营教官班,同时引入美国‘西点军校’教育管理模式,经过专业教师培训后,作为学生教官上岗,系领导和辅导员轮流值日,每周都有详细的晨读计划,不论刮风下雨、春夏秋冬,每天清晨6点40分到7点20分的晨读活动“雷打不动”。
C
早起晨读 健康生活
“早上大声读一会儿书,觉得全身的污气都排出来了,读书让人凝神,觉得特别开心。”许多晨读者都是常年坚持,在他们身上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陈艳平是郾城区的一名小学老师,也是公益晨读的一名志愿者。讲起最初加入志愿者团队的原因,陈老师说,她有失眠的习惯,有一次早晨醒的早,她散步到黄河广场,看到一些孩子在大声朗读,她也参与进去,久而久之,她的失眠症状大大缓解, “晨读,让我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让人有朝气、有正气,性格也开朗、乐观,现在对晨读更有劲了。”陈老师说,这种健康清新的生活方式,尤其适合都市人群,读诗、读文、读经典,讲修养、讲道德、讲正气,并且一些志愿者、义工来带动服务于这项活动,提倡公益奉献精神,这项公益活动也是检验公民自我教育、提高素质的课堂。
记者在河堤采访时,还看得一些老年人,在晨读中健身,在健身中晨读,其乐融融。“清晨,大声朗读,能增大肺活量,加快体内的新陈代谢。特别是读至精彩处,手舞舞,足蹈蹈、头晃晃,真正是物我两忘,整个身心都沉醉于诗情画意中,让人看去活脱脱是个‘疯子’。”我市经典晨读活动的发起人李丽君老人说,她今年76岁,是一名退休教师,坚持了多年的晨读习惯,她说,晨读不仅改变了生活理念,也健康了生活方式。当越来越多的人感受了读书的乐趣,越来越多的家庭参与到晨读活动中来,对全民阅读的普及和书香社会建设大有裨益。
D
爱上读书 滋养心性
刘博是市第二实验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也是众多我市公益晨读点的一名志愿者和领读人。刘博是2013年开始接触晨读,在他看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的时间非常宝贵,而读书也最好放在早晨。他认为,暑假这个季节,早上六七点比较适合户外阅读,也不耽误学生一天中其他的安排。同时,晨读包含了三个重要的因素——早起、劳动和读书,而这是曾国藩曾提出的一个家族想不衰落必须要做到的。
“看似一个简单的清晨起来读书,其实他不仅培养了人的阅读能力,对于人的心性滋养都是极有益处及有帮助的,从这点来说,晨读,贵在坚持下去。”刘博说,著名文学家朱自清曾对“晨读”有过一番精彩评述:一是必须读出来,“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二是读的内容为经典,“经典给人知识,教给人怎样做人,其中有许多语言的、历史的、修养的课题,有许多注解,此外还有许多相关的考证,读上百遍,也未必能够处处贯通,教人多读是有道理的”。
“晨读在文明社会里被寄寓了勤俭、刻苦、自强、进取等美德,晨读的好处也被越来越多人看到,也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无偿为市民服务,这让人感动,也是漯河人精神的一种体现。独行快众行远,希望漯河凡有水井处,都有读书声,希望漯河的书香城市建设更加成熟和完善。”刘博说。
对于漯河当前形成的浓厚晨读氛围,漯河职业技术学院贾新政教授说,“富而教之”“乐而学之”,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和社会整体富裕水平的逐步提高,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和道德修养的现代公民,已经成为当前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课题。一个有底蕴的现代社会,应该是一个阅读社会;一个有魅力的城市,应该是一个散发着书香的城市,而晨读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推进方式。
扫描右侧二维码,下载沙澧河APP,了解市区37处公益晨读点。
沙澧河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