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时评/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7月23日 星期

谨防小视频成谣言助推器


□杨玉龙

7月18日,记者从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上获悉,由国内第一个食品药品谣言数据库支撑形成的《2017年食品谣言治理报告》正式发布。通过对2017年食品谣言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传播最多的渠道是微信,占比高达72%;其次是微博,占比21%。制作传播小视频成了谣言的助推器,甚至出现通过剪辑形成的“视频特辑”。(《北京青年报》)

谣言危害之甚人所共知,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传谣的速度相当快,对社会的危害不可估量。而涉及食品安全方面的谣言,不仅会给受众带来极大干扰,而且轻则会波及个体企业及经销商,重则可以打垮一个行业。比如,类似“塑料紫菜”“棉花肉松”“假鸡蛋”等谣言,扰乱了百姓的消费判断,也波及了行业发展,足见其危害性。

小视频相对于其他传播模式,一是制谣传谣便捷,如,微信小视频有的只有几秒钟,拍摄和发送都由用户完成,几乎无法约束;二是小视频内容审核难,因为视频不像文章,没有关键词可搜索;三是辟谣难,因为可视化制作过程让谣言可信度大大提升,给辟谣增加了难度。

谨防小视频成谣言助推器,需要多方给力。其一,小视频平台须切实负起责任。比如,上述报告对2017年食品谣言的传播渠道进行分析后发现,传播最多的渠道是微信,占比高达72%。据此,微信官方应引起重视,通过完善内容审核机制,以及违规用户惩戒机制等,以净化微信使用环境。

其二,须防范与打击并重。一方面,相关部门针对制谣传谣的规律,有必要进行专业分析研判,对食品安全谣言进行风险预警;另一方面,也应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让公众熟知制谣传谣的危害,以及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提升公众抵抗谣言的能力;再者,通过对制谣传谣者的精准依法打击,以震慑后来者不敢肆意而为。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