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页的作业,都是白纸黑字,共有10万多字,关键还都是繁体字……”7月22日,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专业大一学生刘天逸,在微信朋友圈发的照片(如图)引起网友热评,有网友提出质疑“抄繁体字作业,真的有用吗?”
“抄写也是知识积累的过程”
据报道,布置这份“特殊作业”的老师叫陈士银,今年31岁,本硕在兰州大学就读,博士就读于清华大学,研究的都是历史方向。去年,陈士银刚到社会发展学院任教,负责教授《古代汉语》。
接受记者采访时,陈士银老师表示,其实抄写的过程,也是自身知识积累的过程,能加重我们的记忆和理解。
到了期末考试,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的成绩单,纷纷理解了陈老师的良苦用心。“因为历史专业其他专业课需要阅读的古籍比较多,多为繁体字难以理解,但在抄古文的过程中,同学们渐渐掌握了繁体字的理解和使用,所以在考试中就会得心应手。”陈士银老师解释说。
手抄繁体字文学并非个例
其实,也有其他学校要求学生手抄繁体字文学。据媒体报道,复旦大学某大一学生在选修《国学经典老子》课时,主讲教师徐洪兴教授本学期开始时定下了“规矩”:106个选课学生必须在期末用繁体抄写一遍老子的《道德经》,否则,便拿不到这门课的学分。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李圣华教授则布置:所有学生任选一部古书,用竖排繁体抄写,并要附上注释。这项作业将占到期末考核的40%,字迹工整、注释正确、抄写完整、内容较多的作业会得到高分。晚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