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本地街区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8月2日 星期
提升“颜值”不忘挖掘历史
百年天桥街 迎华丽嬗变


墙上的新旧对比照片吸引市民驻足观看。

□文/图 本报记者 杨 光

实 习 生 李 潘

通 讯 员 邢宝龙

青砖黛瓦坡屋顶,飞檐翘角马头墙,看到这样一条极具古韵旧风的街道,还以为置身于江南水乡,让人没想到的是,在漯河市区也深藏着这样一条小街——天桥街,如今它又有了一个响亮的新名字“天桥影巷”。日前,记者来到天桥街看到,沿街两旁装饰一新,大量照片贴在墙上,新旧对比,图文并茂,将这条老街以及周边街道百年来的风风雨雨娓娓道来。

跟随照片看百年老街变化

记者看到,不少人行走在天桥街,都会放慢脚步,驻足欣赏。在天桥街与解放路交叉口路西,树立着一个牌匾,上面写着“天桥影巷”四个字。往里走,门店整齐划一,牌匾古色古香,沿街墙上贴着很多天桥街改造前后的对比照片。

这些照片从介绍天桥街的来历开始,以漯河火车站东西两侧的演变为主线,展示了天桥街、万祥街、滨河路等老街巷百年来的发展变化。

通过照片可以看到曾经的天桥街、几十年前的火车站、三尺门,已经消失的马鞍路、沙河航运码头和海员俱乐部,还有早期的3515工厂、光明路市场……

“才一个月没有回娘家,都快找不到家门了。”市民小李说,之前听说天桥街进行了改造,没想到变化这么大。

“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到现在才了解天桥街的历史。”家住天桥街罗家巷的张阿姨告诉记者,都知道天桥街是一条老街,但没人能说清它的过去,现在通过图文并茂的照片,了解到天桥街及周边街区的历史,大家看了都很震惊,纷纷感慨城市发展真快。

记者发现,“天桥影巷”内,还有一间“家的记忆展示馆”,里面布置成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家庭的模样。不少居民来到这里,都会不由自主地摸摸老式收音机,端详一下破旧的搪瓷缸,买菜用的提篮,思绪仿佛又回到了过去。

“出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对这些东西一定不会陌生,那时候家里能有一台这样的收音机,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站在这里,有时光穿梭的感觉。”60多岁的市民汪东京感慨地说。

勾起老居民集体回忆

天桥街毗邻京广铁路,100多年前,京汉铁路开通,铁路上方建了一座横跨铁路的木质天桥,天桥街因此得名。

在抗日战争期间,这座天桥被毁。如今,天桥旧址已经成了铁工房社区综合文化中心,供居民商议社区事务、娱乐。天桥街焕然一新,勾起不少老居民的集体回忆。

94岁高龄的李秀华20世纪40年代就住在天桥街西段,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但她也只是听说过这座桥。

“以前的天桥街和现在宽度差不多,一街两行有几十户人家,也有做生意的,经常有行人从门前经过,到铁路西边卖东西、赶火车,还算热闹。”李秀华回忆道,那时天桥街附近比较荒凉,有修铁路时留下的大坑,还有麦地。

40多岁的边锋从小在天桥街生活,他告诉记者,记忆中天桥街一直是一派安静祥和的景象,老人们围着四方桌打牌,小娃娃在巷子里到跑,还有走街串巷卖小吃的和卖膏药的。这些年来,低矮的老瓦房都被翻修变成了小楼房,居民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随着岁月的推移,天桥街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色彩,淹没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中。

提升“颜值”不忘挖掘历史

记者了解到,今年6月,天桥街开始进行改造,提升“颜值”。

“过去天桥街到处是杂乱的电线和居民随意晾晒的衣物,杂物堆得到处都是,显得很不美观。经过改造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们都很满意。”天桥街道常务副主任李伟娜说,今年召陵区“百城提质”工作开展以来,根据群众意愿,天桥街道筹措资金,率先启动天桥街改造工程,并充分挖掘百年老街——天桥街的文化底蕴,打造了“天桥影巷”。为了还原天桥街及附近区域的旧貌,通过发动群众,广泛搜集资料,找到了不少老照片和过去居民的生活用具。而天桥由于被损毁时间过长,没有留下任何图像资料,最终只能通过回忆绘制草图进行表现。

“城市不应只有宽马路和四处耸立的高层建筑,还应有生活气息和可延续的历史记忆,它是文明的载体。而老街巷是城市历史的遗存,应该好好挖掘并保留。”天桥街道党工委书记陈瑞红说,天桥街道辖区作为漯河工商业发展的重地,在漯河历史中有着浓重的一笔,生活在天桥街附近的居民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这些在“天桥影巷”中都有所体现,这块地方值得所有漯河人记忆。

“天桥影巷”从天桥街的来历开始讲起。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