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人文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8月13日 星期

豆瓣皴之美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蒋春婷

本栏目开讲了两期后,有朋友开始“点菜”了:中国画的各种皴法长什么样?我们如何欣赏它们?如何区别行画的牡丹和艺术品的牡丹?不同内容的画适合挂在什么房间?孩子们如何学习中国画……感谢朋友们关注本报,这些问题,我们以后会慢慢地一一介绍。

在中国画里,写出的不同线条,叫皴法。不同的皴法可以把不同山的质感传神地表现出来。

今天,我们介绍一下中国画技法之——豆瓣皴。豆瓣皴,亦叫雨点皴、刮铁皴,只是少有变化。是中国山水画常用皴法之一。顾名思义,这种技法皴出来的线条像豆瓣洒落,似雨点坠下,如利刃刮铁,富有节奏、浑厚有力,适合表现经过长年风雨侵蚀后,北方那些高大雄伟、浑厚润泽、布满沧桑痕迹的雄伟景观。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中国画《溪山行旅图》,出自北宋时期的范宽之手,是我们学习中国山水者必临的一幅作品。这幅画,就是典型的豆瓣皴写意出来的。

我们先从这幅画和他的作者说起。范宽初学山水画家李成,后继法荆浩、关仝,之后立志革新,移居终南山、太华诸山中师法造化,创造出一条自己的山水画道路。因为这幅撒满豆瓣的山水图,即使到了今天,这位北宋绘画大家,仍被美国评为“对人类最有影响的百大人物”之一。

《溪山行旅图》描写雄壮俊美的高大山峰,上部主山巍峨,峰顶杂林茂密,中有烟云锁腰,更增添山的高峻之势,同时也把中景向近推了一步。右有瀑布飞流直下,左有潺潺流水叮咚而来,然后是奇树浓郁中,庙宇楼阁若隐若现,点景人物是一队旅行者,写得微小却生动逼真,真有浩瀚宇宙中,吾乃一粒尘埃之感。近景怪石嶙峋,纵横交错,整个画面,用巍峨壮丽的山水图来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幅传世之作,上面大山主要是用豆瓣皴来表现的。如雷霆大雨,似天女撒豆,节奏之疾,韵律之变,气势之壮、咆哮而来。可见在刻画北方山水的风骨方面,抑扬顿挫的豆瓣皴可谓是得天独厚。

这样的一幅画里,若是用披麻皴会显得多土石少,斧劈皴又会有骨无肉,只有这样急促多变的豆瓣皴,才能把突兀丰泽、沧桑厚重的大山刻画得坚实传神。

大千世界,纷纷扰扰,邀三五知己,烹一壶清茶,面对这崇山峻岭、奇峰秀石,听闻泉声,来冲刷掉旅途的艰辛,过滤掉生活的烦恼。让我们敞怀胸襟,来静品这明明暗暗的溪水,吟咏山的平平仄仄,与林间黄莺对歌,与山间白云共舞,来享受这天地之静美,艺术之奇妙。

(本文仅介绍中国画的一些常识,不作为学术性交流,望有关方家谅之。)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