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博览天下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8月16日 星期
越来越密集的公路网、铁路网,将动物的栖息地分割得支离破碎
给野生动物 绿色通道 点个赞

新加坡的拱形“动物天桥”蔚为壮观。
给动物搭设的绳桥。
澳洲圣诞岛上的红蟹桥。

密集的交通网给野生动物带来威胁

交通网络是保证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动脉”,也是生产力提升和社会进步的标志。然而,随着越来越密集的公路、铁路遍布大地,地球上人类以外的一些“居民”——野生动物的生存、繁殖、迁徙却遭遇到越来越严酷、越来越巨大的威胁。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在缩短人与人、城市与城市,却在野生动物世代居住的家园,人为地添加了一道道残忍的“封锁线”。在公路、铁路上丧命于车轮下的动物,也远比人类多得多。事实上,“交通死亡动物”一词,时下已经成了一个在动物保护界日渐流行的新名词。

在国外,不少高速公路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长满杂草的天桥。这是专门给野生动物修建的过街天桥,也称“绿桥”或“绿色通道”,其正式名称是“野生动物通道”或“生态高架桥”。实际上这几种不同的名称都是指:为方便野生动物安全地横穿到公路另一边的地上或地下的通道,宽度大多为10~60米。

有了“绿桥”,野生动物便可以安安全全地通过,其功能其实和公路或铁路上的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相仿,只是过街者不是人而换成了野生动物。

自然,动物远没人那么高智商,过马路、铁路时能聪明到费心费力地去寻找那些安全的斑马线和天桥,由此设计、建造野生动物通道也并非想象中那么易如反掌。具体来说,首先要调查清楚:哪些地点动物可能成群结队或频繁穿越公路?其次,通道安置在何处,动物穿越时才最为省时省力(即不让动物绕远道)?

此外,通道的样式和结构甚至色泽都要能吸引野生动物前来,最终成功地引导它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原本步步惊心的公路、铁路横贯穿越。

在青蛙的聚集地手拉手连成人墙

其实早在“绿色通道”问世之前,德国人就意识到,动物常常需要人类助以一臂之力,才能顺利度过可能遇上的多重难关。以前每年4月间,该国莱因兰·普法尔茨州都会出现一道奇特的风景线:成群结队的中小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和组织下,帮助当地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青蛙越过当地的公路,从冬眠地迁徙到远方的繁殖地。每到这时候,孩子们便走出校园,在青蛙的聚集地手拉手连成人墙,让过往车辆减速或暂停,耐心等候青蛙们过公路。

据悉,这个“传统”在该州出现第一座“绿色通道”前就已坚持了数十年,甚至在战火纷飞的二战时期,都没放弃。

车祸导致珍稀动物濒临灭绝

到了上世纪70年代,高速公路系统使得仅在美国,每天都有至少100万只野生动物在公路上与飞驰而过的机动车相撞而死于非命。美国某环保组织经过长达15年的跟踪统计,证实导致美洲豹、灰熊等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罪魁祸首不是食物缺乏或人为捕猎,而是高速公路上随时随地发生的车祸。

此外,还有专家进一步强调,穿越森林的一条四车道公路对于森林哺乳动物所起的封锁或隔离作用,就相当于一条两倍于这个宽度的两米深的河流,由此导致的动物无法正常觅食、繁殖和迁徙,造成的对动物种群的潜在威胁,与直接的交通事故相比不分上下。

由此,同样面临越来越多“动物车祸”的英、德、荷、加等国也开始设计为被交通网络分割得支离破碎的动物栖息地修建“平安走廊”,即“野生动物通道”,这也是今天的“绿桥”之雏形。此后,法国、奥地利、瑞士等国也紧紧跟上。

但当时北美偏好为野生动物挖“地下通道”,让蛙、蛇等小型动物走人造管道,驯鹿、野羊等大型动物过桥下涵洞;而欧洲则更喜欢为大型动物搭建跨越式的“过街天桥”,还在桥上模拟大自然的地形并种植与周边环境相似的大量草木,“绿桥”也是由此而得名。

后来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发现,一些大型哺乳动物,特别是棕熊、豹子等食肉动物,有向高处攀爬的习性,而对黑乎乎的地洞敬而远之。于是北美“动物通道”设计者决定学习欧洲人,很快北美大地上也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欧式“绿桥”。

而在近些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在设计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工程时,还开始考虑为鸟类,甚至更低等的昆虫预设专用通道。此外,也有些国家考虑周到,专门给河面宽、水流急、水中猛兽(如鳄鱼)多的河流架设悬空的“绿桥”。研究证实,这类“绿桥”可以大大减少动物涉水途中的伤亡事故。

时下欧美各国均已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穿越动物栖息地的铁路、公路工程必须通过环保部门的鉴定和批准,不然不能上马。

据《羊城晚报》

延伸阅读

A 荷兰是世界上最早修建“绿桥”的国家

说到“绿桥”,就绕不过荷兰。荷兰是世界上最早设计和修建专供野生动物穿越“绿桥”的国家。如今国土面积极小的荷兰竟拥有600多座“绿桥”(包括生态天桥和地下通道),密度之大世界居首。

荷兰还是世界上第一批将数以百计野生动物通道整合为“绿桥”网络的国家之一。横跨在荷兰A50高速公路上面的著名的沃思特·霍夫生态通道,就是隐藏在密如蛛网的“绿桥”网络中的一条主干道。大多数“绿桥”合在一起,其巨大的功能就能保证野猪、红鹿、獐鹿以及濒危的欧洲獾的安全迁徙。这些“绿桥”如同一根根绿色纽带,极大地强化了各地区物种间之间的联系,完善了野生动物的迁徙、繁殖,并由此为当地生态平衡提供巨大正能量。

不过动物在穿越公路或铁路时的交通事故仍免不了发生。因此荷兰每个省都设有动物保护机构,负责救护受伤动物,只要拨打114,动物急救车就会呼啸而来。

B 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有41座“绿桥”

加拿大幅员辽阔,是世界上拥有国家公园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由此需兴建的野生动物通道数量比许多欧洲小国要多得多。加拿大人索性将已废弃的高速公路引桥改成“绿桥”。仅过去3年内,该国就有2000余座废桥成功地“转型”为“绿桥”,而所需费用节省至少一半。

加拿大是欧洲以外国家中,最早提出在“绿桥”设计上“向欧洲人看齐”的国家。起先加拿大坚持在公路下方修筑很多涵洞。但后来研究者发现不少大型哺乳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并不喜欢钻地洞,于是加拿大也开始采用“绿桥”的形式,同时仍保留着高速公路下方原有的大小涵洞。“双管齐下”后效果奇好,加拿大一度也成为动物通道设计最先进、最科学的国家之一。

在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中,目前有41座野生动物穿越通道(包括6座“绿桥”和35个地下通道),成功地编织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局域网”。从1996年开始监测以来,共有11种哺乳动物,其中包括熊、麋鹿、美洲豹等,安全穿越这些通道达20万次以上。

C 美国环保部门深度介入交通设施的建设

为了保证野生动物通道真正发挥作用,美国各级政府制定出了严谨的计划,规定了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野生动物通道内外的环境布置标准。此外,还在世界各国中率先专门设立相关的法规,明文规定对破坏野生动物通道者如同破坏高速公路者一样将科以重罚。

美国也是世界各国中率先立法规定,凡是兴建须穿越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公路、铁路,必须同时获取交通部门和环保部门的“双重”批准,在设计和修建过程中,各级政府必须无条件地在财政上、技术上全力支持野生动物通道建设。

美国在设计、兴建以及提升野生动物通道效果等方面也注重科研投入。例如,为保证小型动物种群间的交流,美国科学家第一个在公路下方,设计了专供小型动物穿越的管状通道。此外,环保部门还定期派出大批生物工程专家,对各类动物通道作反复检测和审核,发现问题即在第一时间予以解决。

D 青藏铁路被国际社会誉为“绿色铁路”

我国的青藏铁路绵延1110公里,也是目前世界上跨越自然保护区距离最长、数量最多的铁路,穿越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西藏色林错自然保护区。青藏高原既保留了许多古老物种,同时又是现代物种分化和分布的中心,生活着大量珍稀的草原动物如藏羚羊、盘羊等。故而在沿线设计东吴通道、搭建一道道生命的桥梁势在必行。

我国青藏铁路的设计者曾专程赴野生动物通道发展比较成熟的德、法两国观摩学习,详细考察了科隆——法兰克福高速铁路、巴黎——马赛高速铁路。这些铁路沿线采用了几乎所有的国际主流野生动物通道模式,包括桥梁下方通道、隧道、路基下方涵洞、警示标志与平面路基等,对我国动物通道设计者启发很大。

“取经”归来后,我国专家便根据青藏铁路沿线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迁徙规律等,在相应的合适地段精准地设置了野生动物通道,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铁路运营对各种野生动物生活、迁徙和繁殖的干扰。对于不同习性和种族的野生动物,专家们在设计通道时也采取“因人而异”的方式,例如对于高山山地动物群,主要采取隧道上方通过;对于高寒草原草甸动物群,主要采取从桥梁下方和路基缓坡通过的模式。青藏铁路沿线的野生动物通道比比皆是。青藏铁路也由此被国际社会誉为“绿色铁路”。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