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我要上大学
本版新闻列表
 
2018年9月4日 星期

爱心助力圆梦 真情传递温暖
——我要上大学·漯河晚报爱心桥行动(第八季)活动综述
贫困学子与爱心人士交流。
贫困学子接过助学金。
贫困学子接受记者采访。

每年的这个季节,处处都是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考生们的欢声笑语。但也有一些考生由于家庭的种种原因,为学费而发愁。

为了让那些贫困的孩子们同样拥有幸福的笑声、迈进大学的殿堂,在连续七年成功举办“我要上大学·漯河晚报爱心桥行动”的基础上,今年高考结束后,漯河晚报再次发起助学活动,动员社会力量,筹集爱心善款,共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考生32人次。至此,漯河晚报连续八年的爱心桥活动,共资助学生371名。

□文/图 本报记者 齐 放

实 习 生 李博昊

贫困学子

身处逆境意志坚

郾城区李集镇郭桥村18岁的蒋露露,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可是这一切都因哥哥的生病而发生改变。

16年前的秋天,蒋露露10岁的哥哥瑞旭,玩耍时从小桥上跳到沟里面的秸秆上摔住了。四年之后,瑞旭的病症突然加重,蒋露露的父母为了给儿子看病,从漯河到北京遍访名医,可是连专家都没有治愈的方法,只能靠药物维持现状。母亲在家照顾行动不能自如的儿子,父亲除了忙六亩田地的农活外,还要外出打工挣钱给儿子拿药。

体谅父母艰辛不易的蒋露露,省吃俭用,在学校吃饭都是挑最便宜的。长年累月造成营养不良,蒋露露患上了胃病,花去了近两万元才恢复健康。

“我在读书时看到这样一句话:越努力越幸运。我就把它当作我的座右铭,激励我刻苦学习。”蒋露露说,身处困境,让她感受到生活不易的同时,也激发了她改变命运的动力。今年高考,她以604分的优异成绩被西南大学提前批次录取。正当一家人为蒋露露的学费发愁时,本报记者了解到他们家的困境,为他们带来了希望。

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黑龙潭镇田庄村的田亚飞,妈妈遭遇一场车祸腿被撞断,父亲患上腰椎间盘突出腰疼,无法干重活。爷爷奶奶双目失明没有劳动能力。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沙发上满是破洞,柜子看不出原有的模样,柜门七零八落。尽管条件如此艰苦,可是田亚飞没有心灰意冷,而是把贫困当成人生的磨砺,刻苦学习,今年以668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

每位寒门学子背后都有一个励志故事。今年的“三伏天”里,本报记者不顾烈日和酷暑,深入十多名贫困考生家庭采访,深深地被这些品学兼优的贫困考生所感动。他们身处逆境不坠青云之志,用青春去书写自己的人生,用奋斗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终于赢得了属于自己和家人的幸福。

爱心人士 汇聚爱心伸援手

每年的助学圆梦活动,总会引来爱心如潮。看到本报报道之后,怀着大爱之心的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帮更多的学子实现了大学梦想。他们不图名,不求回报,但他们的雪中送炭注定会让贫困学子终身铭记。社会爱心力量的积极响应,让“我要上大学·漯河晚报爱心桥行动”这个公益活动更具意义,也让更多的寒门学子顺利踏入大学校园。

看到贫困学子的报道后,市民李女士在电话里对记者说:“我看了报纸上刊登的‘漯河晚报爱心桥行动’的相关报道,想资助两名贫困大学生,每个学生都资助到大学毕业。”记者问她有什么要求时,李女士告诉记者,只要是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就行。

今年本报启动“我要上大学·漯河晚报爱心桥行动”之前,市民王先生就向本报记者表示,要资助两名贫困大学生。在本报爱心助学活动开始后,王先生又多次打电话询问活动的细节,并表示想跟随记者一起去贫困学子家中进行慰问。

在这些热心市民中,有一些不愿意留下姓名的爱心人士。市民刘女士打电话问记者要了微信号,直接在微信上给记者转账,托记者转给她指定的贫困学子。“我在报纸上看到有个贫困学生的报道很感人,这名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被一所985高校录取,我要资助这名学生。”刘女士在微信给这位贫困学生资助1000元钱,“我是一名普通的工薪阶层,钱不多,算是表示一下心意吧。”刘女士说。

孙珩博今年18岁,刚刚考入中国海洋大学。受母亲影响,他拿出平时节省的生活费和零花钱共3000元,结对捐助了一位家庭困难的农村大学生。

湖北白云边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豫南区负责人,今年再拿出两万元,助力“我要上大学·漯河晚报爱心桥行动”,资助10名寒门学子。同时,白云边酒业漯河总代理——昌祥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营建也出资一万元,资助五名寒门学子。

从2011年起,“我要上大学·漯河晚报爱心桥行动”已举办八季。爱心企业白云边酒业与漯河晚报携手同行,连续七年共资助90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

“企业应该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贫困学子是社会未来的精英,不能让他们在临近开学时,因为钱而耽误人生大事。漯河晚报‘爱心桥行动’是一项有意义的公益事业,我们希望能和漯河晚报一起,帮助更多孩子圆大学梦。”昌祥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营建说。

由市无党派代表人士联谊会与本报共同组织的捐助贫困学子活动,爱心人士捐款近两万元,结对帮助七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帮他们扬帆起航,实现大学梦。六年来,市无党派代表人士联谊会以“我要上大学·漯河晚报爱心桥行动”为平台,扶危助困,捐资助学,累计救助贫困大学生近百人。

受助学生

把爱心传递下去

“感谢叔叔阿姨们的爱心救助,我一定会努力学习,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您们的善意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有一个决心,以后有能力了,我也要投身公益事业,回报社会关爱,让爱心传递下去。”8月23日下午,在“我要上大学·漯河晚报爱心桥行动”捐助仪式上,接过爱心人士徐杨结对捐助的3000元助学款,17岁的黄湘婷激动地说出心里话。

受助学生刘宋伟的父亲刘元江已68岁,他感激地说:“我年纪大了,打工也不容易找到活,孩子的妈妈得了严重关节炎,基本上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孩子很争气,今年考上了武汉大学,我们一家人为了学费的事愁得直掉泪。现在,这些好心人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虽然以前我们不认识他们,可是这份情谊我们会记一辈子的。”

张海登是一名“我要上大学·漯河晚报爱心桥行动”的受益者,如今他已经连续两年爱心回报社会。2012年,张海登考上洛阳理工学院,但贫困的家境让他犯了愁。得知张海登的情况,“爱心桥行动”报道组的记者来到张海登家中采访。当张海登的事迹见诸报端后,爱心人士慷慨解囊,不仅资助张海登顺利进入大学,而且一直资助到大学毕业。

2016年大学毕业后,张海登在驻马店找到一份工作。参加工作第一年,张海登每月工资仅2000元,除了给父亲看病,还要负担租房、生活费等。2017年8月,得知本报继续开展助学活动后,张海登把省下的1000元资助给一位贫困生。今年,张海登又拿出1000元资助了一名贫困大学生。

张海登告诉记者,很理解贫困学子的生活处境,也能感知爱心人士救助的温暖,所以很愿意加入公益活动的队伍,奉献一点自己的心意,与贫困学子相互帮助鼓励,共同进步。

截至目前,“我要上大学·漯河晚报爱心桥行动(第八季)”助学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爱心人士共帮助寒门学子32人次。漯河晚报再次践行了“关注民生、服务百姓”的办报宗旨,让“关注民生、服务百姓”得到完美体现和延伸,获得了百姓的认可和信任,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弘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体验到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