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国内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9月10日 星期
湖南一门四代20人从教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无论战乱时期还是和平年代,无论清贫还是富足,是方家人,就想当老师。

从教育家方克刚开始,百年来,长沙方家一门四代20人从教。“非学无以立身,非教无以立国。”传承,让这句话更隽永。

他倾其所有、毁家兴学

一生任20余所学校校长、校董

“我们要在危难中,以大无畏的精神,做到‘先生教好、学生学好’……将来好去雪耻报国,驱逐日本鬼子,收复我们的失地!”

抗战时期,湘北会战等战事失利,在长沙妙高峰中学操场上,一位校长坚定地对慌乱奔走的学生们呐喊,人群安静下来。

校长名叫方克刚,在学校经费锐减时,他曾四处奔走筹募,并将其父经商的积蓄捐出,留下“毁家兴学”的佳话。他筹划建立了对外开放、全国闻名的南轩图书馆。抗战期间,南轩图书馆随校辗转迁徙,但仍对外开放,借阅不辍。

除妙高峰中学外,方克刚一生曾出任明德中学、湘雅医学院、枫林中学、幼幼小学等20多所学校的校董。

如今,前身为妙高峰中学的长沙市第十一中学,校园里仍有一块巨大的石碑,篆刻着方克刚的名言,也是方家家训——“非学无以立身,非教无以立国。”

她和哥哥资助了上百学生

却说“我们做得还不够”

84岁的老党员方骥姝,直到去年还在为学生答疑解惑。她是方克刚最小的女儿。父亲去世时,她才10岁,可家训牢牢记在她心里。1957年,方骥姝进入长沙农业学校任教。

方骥姝和丈夫罗海亮育有一子一女。几年前,罗海亮去世了。她有个微信群,里面12名学生,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29岁。这些学生,大多在求学时受到方骥姝夫妇的资助。当年,一些家境困难的学生在食堂只买米饭,端到方老师家,老两口就炒一大盘自己种的菜,和学生一起吃。

这样的“师生饭”持续了二十多年。有学生统计,曾有百余名家境困难的孩子接受过他们的帮助。“我二哥资助的学生比我多。可与父亲比,我们做得还不够。”方骥姝说。

方骥姝的二哥方龙伯,生前是湖南师大附中的中学英语特级教师,曾获评全国教育系统优秀教师,是部级劳模。

“方老从来没有真正退休过。直到生命最后,他还念着学生。”湖南师大附中高中英语教师李江平回忆,方龙伯会搬一把椅子坐在教室后面听课,再把教学经验向当时年轻的她倾囊相授。

方克刚与夫人共育三子两女,除一位女儿17岁参加革命外,三子一女从教,其中二子方龙伯、三子方麟侣及配偶、五女方骥姝及配偶,一生从教。

他弃工从教

儿子与他做了同样的选择

“父亲对我最深刻的影响,就是要读好书,教好书。”70岁的方叔衡,父亲是方克刚的长子方罗山,方罗山也曾在妙高峰中学任教。

1975年,在钢铁厂生产车间担任技术工人的方叔衡,听说厂里建了子弟学校,主动报名成为一名物理老师。“当时工人比较吃香。但祖父倾家荡产都要把学校办好,我们一家都有这个情结。”

23年后,二十出头的方汞和父亲做了同样的选择,从轧钢一线投身到教育事业中。在学校,他结识了同为教师的妻子何思佳。多年来,夫妻俩数次获优秀党员、先进个人和教学业务荣誉。

被问起当教师什么时候最幸福?夫妻俩不约而同说出自己的“小确幸”——走在路上,有学生走上来热情地喊“老师好”。

方汞家的书房堆满了备课本、参考书,墙上挂着一幅字,写着“非学无以立身,非教无以立国。”

12岁的方人可站在这幅字下,和父母一起翻开了满是黑白老照片的相册。方汞指着一张照片告诉她:“墙上这句话,是爸爸的太爷爷说的。”

方人可看着老照片,轻声而坚定地说:“我的理想,就是长大后和你们一样,当老师。”

据新华社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