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田芳生平简介
1934年12月17日出生于营口市的一个曲艺世家,是中国评书表演艺术家、作家。
1954年走上评书舞台。1979年5月1日,单田芳重返书坛。1995年,单田芳成立了北京单田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7年1月26日,单田芳宣布收山,《老店风云》是他的收山之作。2011年,出版了自传《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2012年,在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典礼上获颁终身成就奖。
单田芳的代表作品有《三侠五义》《白眉大侠》《三侠剑》《童林传》《隋唐演义》《乱世枭雄》《水浒外传》 等。
他们眼中的单田芳
萨苏
(著名作家、单田芳弟子)
先生教了我的,是说书人的魂魄。说书,也有魂魄吗?我原来也不知道有没有,和先生相处长了,才知道,说书人不能没有魂魄。评书,大体有几分真,有几分假,有几分写意,有几分夸张。然而,说书人走到台前,心中必须有一份神圣与清白。
而说书人拿起惊堂,你便是天地良心。
赵维莉
(著名评书艺术家)
有一年,单先生在央视录《白眉大侠》,我录《康熙大帝》,共用一个录音间。他不管是在电视台录也好,广播电台录也罢,从来不照着稿子读,可谓艺高人胆大。
生活中,单先生为人非常低调,从不争强好胜,对名利看得很淡。
9月11日下午3点30分,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先生因病在中日友好医院去世,享年84岁。
“一生尝遍甘苦,书中说尽情仇。”对单田芳来说,这句话几乎是他一生的注解。从1954年走上评书舞台开始,他为观众带来无数经典作品。他的作品曾在全国500多家电台、电视台播出,“至今每天还有1亿人通过各种渠道听他讲故事。他的语言魅力,早已打破地域、文化和年龄的界限。
他的特色 沙哑嗓音,是年轻时喊坏了声带
听单田芳先生评书的人都知道,先生嗓音沙哑,别具一番风味。但对于这口独特的嗓音,单田芳本人却并不怎么喜欢。
1934年,他出生在辽宁营口的曲艺世家,母亲唱大鼓,父亲是弦师,但单田芳更喜欢工科,想念书。不过,1953年家中发生变故,他不得不开始评书生涯。
当时,评书属于草根艺术,没有专门的学校,嗓子也没想着要去保护。行内有句话叫“书随性走”,说书人一登场不拉满了弓、用足了劲就觉得说得不过瘾,常常就靠六神丸、胖大海简单保养。久而久之,声带就喊坏了。动过三次手术之后,嗓子总算能说话了,但难免沙哑。没想到这却成了他的特色,不少人都模仿他。不过单田芳不允许徒弟们模仿他的声音,他说,模仿声音是浅显的学艺,你们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比如神态、表情、风格等。
他的勤奋 每天早上四点多钟就起床备课
一般而言,单田芳创作一部评书的方式是,他先把故事看一遍,把故事的脉络理清楚,看第二遍的时候,琢磨哪里该加故事,哪里该省略。看第三遍的时候,基本上就该记人名、地名、年代、时间。
他每天早上四点多钟起床,起床后就开始备课。今天要从哪儿讲到哪儿,头怎么开,尾怎么收。基本上每天十点钟之前三段书就录完了。下午,他又开始准备明天的书了。周而复始,一万多集的评书就是这么说出来的。而这一切,都是由他一个人完成的。
他的魅力 每天有一亿人在听他讲故事
改革开放后,评书迎来了复兴期。1978年,单田芳录制了他最为脍炙人口的长篇评书《隋唐演义》。
1993年,单田芳录了八十回《七杰小五义》,播出以后反响很好。1994年,他又录了《百年风云》。此后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请他录了400集《薛家将》,播出后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反响。“单田芳”的名号在国内越来越响。
每天,都有无数人守在收音机和电视机前听他说书,听那一句无比熟悉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我是两条腿走路,电台、电视一起上,一直就忙到了今天。”单田芳生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自己很喜欢退休后忙碌的生活,“很刺激。我有一技之长,很多人喜欢我,这就叫幸福。尽管累一点,但这个累里是带着甜的。”
2007年1月26日,单田芳宣布收山。
2012年9月15日晚,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典礼在南京举行,78岁的单田芳与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霆、苏州评话代表人物金声伯、著名曲艺理论家作家吴宗新、单弦表演艺术家马增慧、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一起,上台领取终身成就奖。
这是单田芳一生唯一获得的奖项。获奖后接受采访时,单田芳谈起评书艺术的发展:“有人担心评书会消亡,现在是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我认为评书是有根的,它的根深深扎在老百姓的心中,只要老百姓喜欢,评书就不会消失。
与奖项几乎无缘的单田芳,却有着不可思议的观众缘。
据统计,单田芳共录制了广播和电视评书110部,共计12000余集,节目时间约6000余小时,演播内容包罗万象,纵横古今,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他的评书作品不仅在国内,在海外华人中也有很大影响。至今每天还有一亿人在通过各种渠道听他讲故事。
晚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