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时打招呼的声音、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这些在常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声响,在失聪者的世界里,仿佛都被吸进了真空。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会说话、读唇、辨别音调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一位名叫江梦南的女孩做到了。9月新学期开学,这名26岁的女孩正式入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为一名博士研究生。她坚忍求学的故事也打动了清华园内外许多人。
摸着父母喉咙学说话
1992年8月,江梦南出生在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的一个教师家庭,父母为她取名的寓意是“梦里江南,岁月静好”。然而,在她半岁时,一场肺炎过后,她被确诊为因服用耳毒性药物而导致的极重度神经性耳聋,一家三口平静美好的生活被打破了。
当时医生建议父母带半岁的江梦南回家学习手语,但当他们收拾行李准备回家时,江梦南没拿住手中玩的皮球,情急之下发出了一声含糊不清的“啊”,“像在叫妈妈,又在像叫爸爸。”江梦南发出的这一声,打破了自她失聪以来近一年的静谧。那天晚上,夫妻俩轮流抱着孩子,一会儿让叫爸爸,一会儿让叫妈妈,很晚才睡觉。江梦南发出“啊”“啊”的声音,在其父母听起来,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了。
既然治疗无望,江梦南的父母便横下心来走言语康复这一条路。父母说话时,江梦南会把手放在他们的喉咙处,感受声带的震动学习说话。
“如果有一个音重复一千次学会了,那就是非常快了。”江梦南说。
握着手机睡觉靠振动叫早
在父母的努力下,江梦南两岁时的言语能力已经和同龄儿童相差不远。她不仅学会了普通话,还学会怎样说得更清晰,能分辨出“花”和“哈”。她还学会了分辨声调,甚至学会了老家宜章的方言。
小学毕业时,江梦南做了一个决定,她要到离家一百多公里的郴州市上重点中学。
“我知道自己需要比别的孩子更早地去适应外边的社会、外边的世界。”她说,“晚上睡觉前给手机设置好闹钟,调成振动,整个晚上都抓在手里。”第二天早晨,她依靠手中的振动,叫醒自己。
2010年,江梦南参加高考,虽然分数超过一本分数线,但她觉得没有发挥好。第二年,她以615分的成绩考上了吉林大学的药学本科专业。硕士生阶段,她选择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作为研究方向。为继续药学研究,江梦南报考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并顺利通过了复试。
在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前,江梦南做了右耳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听到声音后,她还需要做语言训练,将听到的声音和意义对应起来。现在,她每晚都做一到两个小时的语言训练。开学第三天,她还买了辆自行车。
“小时候我在家乡的小路上骑车,那里有很多山和小河,要爬得很高,才能看到很美丽的风景。”她说,“清华园的景色也非常迷人,我很喜欢骑着车在校园里兜风,很多地方要多转转。”晚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