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娱播报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8年9月14日 星期

印度电影一年走下神坛
从《摔跤吧,爸爸》在中国大热,到《苏丹》票房遇冷

《摔跤吧,爸爸》在中国收获票房12.99亿元,《神秘巨星》7.47亿元,《小萝莉的猴神大叔》2.85亿元,《起跑线》2.1亿元,《厕所英雄》不到1亿元,《巴霍巴利王2:终结》不足8000万元,《苏丹》票房更是惨淡,上映五天时间仅仅收获2400万元。印度电影似乎在短短一年里快速地消耗掉了中国观众对它们的神秘感和好奇心,票房节节败退,口碑和话题也大不如从前。印度电影不再是香饽饽,原因为何?

故事不可信

《苏丹》的片名,就是萨尔曼·汗在片中扮演的印度北方小镇青年的名字。苏丹原本是小镇中无所事事的青年,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安努舒卡·莎玛扮演的阿尔法,并对她一见钟情。自然,身为摔跤运动员并且梦想拿下奥运奖牌的阿尔法,看不上苏丹。苏丹靠着毅力和过人天赋,迅速成为印度顶级摔跤运动员。他与阿尔法的爱情也开花结果。然而,苏丹被胜利冲昏头脑,导致家庭事业都出现危机。为了找回昔日的自己,他重新振作,接受高强度训练转型为综合格斗选手,燃烧生命再战擂台。

这样看来,《苏丹》的故事并不比《摔跤吧,爸爸》差劲。那么同样是摔跤题材,为何《苏丹》就遭到了中国市场的冷遇呢?因为,《苏丹》讲完了故事却还差一些细节,比如零基础的苏丹只用了三个月就练成了印度一个联邦的冠军,甚至吊打体型比他大将近一倍的职业选手;再练一两年,他又顺利当上奥运冠军;而中年崛起阶段多年未受训练的他,转战完全不同风格的综合格斗比赛,只用了六个星期训练,就拿下了冠军。如此“天方夜谭”,降低了运动题材给观众带来的刺激感和可信度。

文化有差异

除了对运动规律本身的尊重,《摔跤吧,爸爸》其实是通过一个励志的竞技故事,温情地向观众传递出了父爱,是这份爱打动了中国观众;同样由阿米尔·汗领衔主演的《神秘巨星》讲的是拥抱梦想的勇气,文化隔阂也相对较小,于是票房和口碑亦不俗;《小萝莉的猴神大叔》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就没有那么出色了;到了《苏丹》,文化上的差异进一步凸显出来。

首先,摔跤在印度的普及和受关注程度大约堪比乒乓球在中国,因而不难理解《苏丹》在印度上映时获得了出色的票房成绩,但简单的摔跤格斗故事很难吸引对这项运动并无太多热情的中国观众。其次,曾有印度电影人自豪地表示,“生活已经那么苦了,何不拍点高兴的给人民看看,电影就是用来麻痹生活中的痛苦的”,这样的观点正与《苏丹》牺牲合理性而更在乎传奇性相应和,两国观众在审美习惯上的巨大差异,让我们很难消化这样一个“开挂”的冠军。最后,《苏丹》故事的女主角阿尔法基本变成了苏丹的附属品,一个受过西方教育、独立自主又性格刚毅的现代女性,一下子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职业生涯全部交给婚姻,这样的“爱情”显然无法让中国观众产生共鸣。

当新鲜感过去,印度电影的味精鸡汤便很难再让我们下咽了。而这,也给中国电影人再一次警戒:不断简单复制自己或者别人成功的经验,很难在这个更新迭代的市场里长久生存。

晚综


上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