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耀富,1953年出生,1977年漯河师范毕业,1982年从事新闻工作,漯河日报社原副总编辑。他从新闻通讯员成长为高级编辑,见证了漯河日报从传统单一纸媒到今天集报、网、端为一体的全媒体传播格局,见证了漯河改革开放40年地市级媒体的进步与发展。
□本报记者 齐 放 实习生 李博昊
报社创立之初,编辑记者自己动手平整院内地面,砌起围墙。(资料图片)
报社新的办公大楼。
(资料图片)
A
信息闭塞 报纸是了解世界的桥梁
1973年,孙耀富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舞阳县侯集乡王小贵村,半年后当上民办教师。1975年经县乡村层层推荐,成为漯河师范学校一名工农兵学员。1977年毕业后,他按照当时招生政策,返回家乡继续当民办教师。1978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当年,河南省为解决教师队伍青黄不接问题,招收一万名教师补充教师队伍,孙耀富伴着改革开放的福音,成为一名国家教师,分配到舞阳县太尉高中任教。
1982年12月31日,酷爱写作的孙耀富被调到了舞阳县广播站当编辑,从此与新闻结缘。“那时候,我对新闻产生了极大兴趣,可以说达到了痴迷的状态,也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激情燃烧的岁月。白天在全县范围内找新闻,晚上笔耕至深夜,工作之余还踊跃为党报投稿。三个月后,《人民日报》在2版突出位置发表了我采写的《拐子王乡敢于碰硬 退回非法占地》的新闻,并配发了短评。河南电视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予以转发,这在当时的舞阳县乃至许昌地区引起了轰动。随后我有多篇新闻、通讯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等新闻媒体采用,我自然成为领导表扬、社会关注的新闻人物。”孙耀富回忆说。
1984年,孙耀富被调到舞阳县委任宣传部通讯组组长。其间,他采写的多篇文章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当年被评为许昌地区优秀通讯员,留下了他步入新闻工作的第一精彩华章。
1986年漯河升格为地级市,市委机关报《漯河报》应运而生。孙耀富被调到漯河报社工作,成为漯河日报创办者之一。
“1986年7月1日创刊的漯河报是对开小报,每期四版,大小像现在的《漯河日报·晚报版》。一周才出一期报纸,四个版面。第二年,报纸扩版为一周两期,然后是每周三期。”孙耀富笑着对记者说,当时任务虽然不重,但大家都不轻松,因为大家对办报都没有经验,采访、编辑、校对身兼多职。
在谈起当年《漯河报》创刊的情形时,孙耀富感慨地说:“当时别说漯河,连许昌都没有承接印刷报纸的工厂,报纸要到郑州排版印刷。每期的稿件定稿后,我们在画版纸上画好版面,精确到每一个字,然后带着画好的版面在郑州安营扎寨。从排版到印刷用三四天甚至一周时间,因为是铅字排版,捡字工人看着手写的稿件,一个一个地捡字,把捡好的字交给下一道工序,技术工人把捡好的一篇篇文章按照画好的版面排版,文字、标题、引题、刊头、尾花,一一对了位,再用线绳捆牢。用滚子蘸了油墨抹在排好的铅字版面上,放上大小相应的样纸拓样。拓好的样纸交给校对人员校对,一般要校三次才能过关,每更换一个字都要拔出修改的铅字,再按照改动的一个个填上,尽管我们都小心翼翼地,但油墨总是粘在手和衣服上,编校人员个个成了花脸包公。那时出一张报纸,真是活字印刷术的现场表演,太难了。”孙耀富说。
尽管条件艰苦,但漯河报社办报人的思维不落后,办报的理念、水平和质量一直在全省地市中名列前茅。
“20世纪80年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闭塞,普通家庭连电视都很少,基本上是靠报纸和广播了解国内外大事和党的方针政策。当时的《人民日报》只有6个版面,《河南日报》只有4个版面,刊登内容十分有限。市直部门开会学习中央文件,基本都是拿着报纸宣读。各级党报扮演着党和政府喉舌的角色,在传递信息和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方面,起到了真正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孙耀富说。
上世纪90年代 服务读者 报纸内容愈加丰富
B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漯河经济快速发展。为适应时代的变化和人们对报纸的阅读需求,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支持下,1990年,漯河报社办公楼建成并投用,决定筹备建设印刷厂,一上马就是胶印制版、激光照排,领先全省大部分地市。
1992年,乘着邓小平南行改革开放的东风,河南省委把漯河设立为内陆特区。为宣传内陆特区,提高漯河知名度,市委决定把《漯河报》更名为《漯河内陆特区报》,并由小报改版为每周三期对开大报。
孙耀富说,在内陆特区这一金字招牌的招引下,漯河在全国的知名度大大提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这一时期报社也进入发展黄金期。《漯河内陆特区报》紧紧围绕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工作中心,积极开展新闻宣传,及时总结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推出双汇集团、南街村集团等一批全国叫响的先进集体和万隆、王宏斌等个人典型。漯河成为全国经济改革试点市,漯河经验在全国叫响。
在孙耀富看来,20世纪90年代漯河的经济增幅在全省地市名列前茅,成为周边地市学习的榜样,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这个时期,报社也得到了发展壮大,人员从当初的十来个人发展到六十多人,有了自己的印刷厂,广告经营收入也大幅增长,步入了发展的春天。报纸也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需求,先后推出了《教育周刊》《市场周刊》《法制周刊》和《文艺周刊》。
1994年,孙耀富走上领导岗位,成为报社的一名副总编辑。“20世纪90年代初网络兴起,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报社也用上了互联网。199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报社一次性为编辑记者配备了60多台电脑,实现了全自动的无纸化办公,这在当时来说很了不起。”孙耀富回忆说。
孙耀富说,那时互联网虽然兴起,但大多用于办公。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虽然增加了,但阅读报纸的习惯还没有改变。为了服务读者,报纸版面由4个版面逐步扩为8版、16版、24版,报纸内容越来越丰富,吸引了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读者,报纸发行量不断攀升。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那段时间,是纸媒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发展黄金期。
21世纪以来 深化媒体融合 打造全媒体传播格局
C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为了更好地服务漯河经济和社会发展,2005年,《漯河内陆特区报》正式更名为《漯河日报》,报社步入了稳定发展期。
2007年,新闻大厦落成,漯河日报社自动化办公程度进一步提高,日报、晚报、名城网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成为漯河宣传领域的领头羊和主力军。报社利用媒介覆盖面广的优势,传播科学知识、生活信息和先进文化,加强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正确引导,为政府分忧,帮群众解难,为全市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近年来,新兴媒体突飞猛进,这是时代的进步,大众的需求。传统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顺应时代潮流开始了转型和突破。漯河日报社在改革中寻找突破口,在新媒体百花齐放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在改革中艰难前行,终于走出了困境,步入了发展新时代。近年来,漯河日报社积极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突破单一纸媒,形成了集纸媒、移媒、网媒于一体的全媒体传播格局。
对此,老报人孙耀富认为,传统媒体一定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把握时代脉搏。新闻人尤其是党报人,要勇于站在改革开放大潮浪头,眼观六路,耳闻八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信息传播,传递党和政府声音,传播先进文化,传播社会正能量,为受众提供高质量的正面信息。这份责任和担当,是党和政府赋予新闻人独有的光荣职责和重任,是任何社会团体和个人公众号自媒体都无法取代的。
在结束采访时,孙耀富说:“我虽然已退休,但仍关注着报社的发展,看《漯河日报》《漯河日报·晚报版》和漯河名城网,了解漯河大事和民生已成为习惯。希望漯河日报社乘着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东风,在新闻改革和新闻创新方面另辟蹊径,使报纸和新媒体高度融合,为漯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新的贡献。”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40年里,您如果有参与、创造、见证、受益于改革开放的难忘经历和个人感受,欢迎与我们联系讲述您亲身经历、亲耳所闻的故事。联系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通过漯河晚报微信公众号和沙澧河手机客户端留言。
沙澧河手机客户端
漯河晚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