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峰
中国文字的产生为中国书法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后人惊叹远古文字中的高度书法性。在文字产生之前,世界各地区原始民族用以记录生活的基本方式有两种,一是刻画,二是结绳。刻画又分为两种,一是简单的抽象刻符,二是图绘。考古发现,距今八九千年前的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刻符龟甲,反映了贾湖先民原始的思想交流和宗教信仰,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滥觞。上古陶器多以织纹作为美饰,因此“文”字引申出美饰的含义,如古汉语中的“文饰”“文身”等。古人用具有美饰含义的“文”来给汉字定名,说明汉字从一开始就十分注意美饰,具有了艺术化的倾向。“结绳”即在绳子上打结,用以记录各种事态。
传说黄帝之史官仓颉受命创造文字,“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他从不同鸟兽蹄纹代表不同鸟兽种类这一自然现象获得启发,以分类象形为造字方法,创造了完全抽象的语言符号“字”。从原始刻符到成熟的文字体系的形成,经历了几千年的时光,目前所能见到可辨识的最古老的文字为甲骨文,19世纪晚期出土于商代故都安阳的小屯村。从甲骨卜辞来看,当时的契刻者已注重刻字的美观,还有不少甲骨片在刻文的凹线内涂上朱砂或墨,有的还在同一片上涂以两色,时人此作,完全是出于求美意识。郭沫若先生认为,凡此均于审美意识下所施之文饰也,其效用与花纹同,中国文字作为艺术品之习尚,出自此始。这说明文字作为艺术品的习尚早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存在了。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起源,也是中国书法的滥觞。
从殷商甲骨文到西周金文,从战国石鼓文再到秦代小篆,称为古文字时代,文字越来越简化,笔画越来越整齐,字形越来越抽象。原始的象形味道到小篆时已消失殆尽,一种优美而成熟的表意文字呈现在历史面前。尤其到秦汉中国文字的“隶变”(篆书向隶书过渡),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伟大革命,变篆书的单线为隶书线条的形状各异,并“解放”了古文字的字形,为“便捷”书写提供了更大空间,这就为书法从完全实用向艺术审美转化提供了历史机遇。
(本文仅介绍书法的一些常识,不作为学术性交流,望有关方家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