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8日本报一版刊发的救援图片。
本报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为本报创刊以来所获最高荣誉
本报讯(记者 陶小敏)11月2日,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揭晓。本报选送的、由本报记者杨光拍摄的新闻摄影作品《风雪夜 大营救》获得二等奖。 《风雪夜 大营救》反映的新闻事件是2017年2月7日下午3点半左右,临颍县窝城镇后张村12岁女孩小雨在村南麦田玩耍时,意外坠入一口机井。有村民发现后,立即拨打电话求救。村民、民警、消防队员、急救人员在短时间内陆续赶到现场,上千人顶风冒雪,众志成城,在麦田内展开了一场生死大营救。2月8日凌晨小女孩成功获救。这次营救持续了9个多小时,救援过程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面对突发事件,本报立即派出3名记者。他们以新闻人的职业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在泥泞不堪的雪水中工作近9个小时,及时用手机向后方回传大量图片和视频。《漯河日报》旗下的“漯河发布”、漯河日报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进行了直播。 女孩被救出时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为了保证发稿,《漯河日报·晚报版》延迟截稿时间两个多小时,最终从数百幅图片中选出最精彩的一幅作为头版主图,向公众及时报道救援结果。第二天《漯河日报·晚报版》又以两个整版的篇幅再现了救援过程。 本报记者拍摄的《风雪夜 大营救》这组新闻图片传播广泛,影响深远,其中小女孩获救瞬间的图片被评为中国长安网2017年度照片,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该新闻还获得了第三十五届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2017年度“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2017年度“全国晚报优秀新闻照片”金奖。
新闻作品《风雪夜 大营救》获得的部分获奖证书。
■记者手记
记录瞬间 见证感动
□本报记者 杨 光
2017年2月7日晚上6点左右,有读者通过《漯河晚报》新闻热线报料:在临颍县窝城镇后张村,12岁女孩小雨坠入机井。得到消息后,漯河晚报立即组织了由李元良、杨光、陶小敏等3名记者组成的突发事件报道小组,驱车赶往现场。事发地距离市区60多公里,大家没顾上吃饭,到晚上7点多抵达现场。当时北风呼啸,雪花肆意飘洒,现场聚集了大量围观群众,周围拉起了警戒线,消防车和急救车停在附近的路上,井口周围打着应急灯,几辆小型挖掘机正在麦田内作业,消防战士不时趴在井口观察,大家脸上雪水和汗水交织在一起,表情凝重。
麦田内泥泞不堪,气温降至冰点,给救援工作带来重重困难。小雨被卡的位置在第九节井管,距离地面有9米多。她全身泡在井水中,一条腿的膝盖被井壁卡住,动弹不得。救援计划一改再改。晚上九点半,大型挖掘机来到现场,四台挖掘机轮番作业,在机井周围清掘。消防战士和村民们挥动铁锹,铲除井边的土。急救医生守在井边,不时把葡萄糖、水和巧克力棒等送到井下,为小雨补充能量。经过约9个小时的救援,终于把小雨成功救出。那一刻,所有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下,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救援过程中,本报记者以新闻人的职业精神,在泥泞不堪的雪水中坚守近9个小时,及时用手机拍摄大量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后方传送,漯河日报社全媒体矩阵“漯河发布”、漯河日报微信公众号、漯河晚报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第一时间直播报道,不断向外界传送救援信息,使这场救援行动引发了全国的关注。为了将救援成功的消息第一时间提供给读者,《漯河晚报》值班编委王蕾和编辑李超、孙建磊一直在单位等待,到第二天凌晨3点多,最终从600多幅图片中选出最完美的一张,以《风雪夜 大营救》为题刊登在《漯河晚报》一版,给这场惊心动魄的救援行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通过营救12岁坠井女孩,让所有人看到了团结的力量。面对困难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顶风冒雪、同心协力、排除万难,创造了救援奇迹。
本次采访,也让我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冒着严寒,驱车数十公里赶到现场,并坚守到最后,直至小女孩被救出,用镜头和文字留下感人瞬间和动人细节。作为记录者,这是一种职责,也是一种幸福。哪里有新闻事件,哪里就会有记者的身影。不管条件如何艰苦,接到新闻线索,记者就要勇往直前,在第一时间奔赴现场,亲眼见证,才能捕捉到最鲜活的东西,感受到真挚的情感,传播感人的正能量。同时,遇到重大新闻,同事之间的分工合作也尤为重要,除了现场并肩作战的同事,后方坚守的同事也为将新闻及时推送给读者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好的新闻作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017年2月9日,本报以08、09通版的形式再现救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