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人文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2018年11月5日 星期

塑形于心 传承于人
访赵氏面塑第六代传承人赵闯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即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面塑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用手和简单工具,几经捏、搓、揉、掀,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在我市,也有这样一个面塑传承的世家——赵氏面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还被列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林润

受爷爷的影响 从小对面塑感兴趣

11月3日上午,记者驱车来到西城区阴阳赵镇阴东村,找到了已有200年历史的赵氏面塑第六代传承人赵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今年28岁的赵闯不仅将这一传统技艺很好地传承了下来,并且使得这项技艺得到了发扬光大。

在赵闯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他的工作室。只见里面放了三个展示柜,柜子内陈列着他近几年的一些面塑作品,有人物、动物,还有一些成套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有一个颇受赵闯喜爱。“这个作品还帮我拿到过奖项,这个作品不大,但花费了十几天的时间。”赵闯告诉记者,这个面塑的名字叫《戏曲皇后》,该作品在漯河首届手工艺作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记者看到,该面塑高30厘米左右,从头上的凤冠到脚下的彩鞋,几乎都是用面制作而成。人物看上去栩栩如生,仿佛正在唱出她的故事。

“我做面塑完全是受爷爷的影响。”赵闯告诉记者,在他小的时候,爷爷经常会做一些小面人给他玩,他十分开心,那个时候就天天吵着要跟爷爷学做面塑。“那时候,爷爷做的面塑也就是一些简单的小面人,没有我做的这么复杂。”赵闯说,2009年,他有幸拜面塑大师萧占行为师,跟着他学习了两年。

“我跟着萧老师学习的时候是在天津,学了两年后,参加了一些天津的比赛,也拿了不少奖项,就想着回到家乡发展。”赵闯说,到家之后,由于自己对面塑的喜欢,还买了不少书籍,自己继续钻研,想着要把这门手艺发扬光大。

制作工具不多 制作过程纷繁复杂

“制作面塑的时候,用到的工具并不是很多,但制作过程会有一些复杂。”赵闯一边给记者讲解,一边拿出了他制作面塑时所用的工具。“常用的就这几种,有擀面棍、面塑主刀、压面板和木梳子。”

“制作一个简单的面塑需要十几分钟,稍复杂的可能需要十几天。”赵闯说,制作一个面塑,首先要把该面塑的动作在脑海中构思好,然后找来铁丝打骨架,接着往铁丝上缠报纸,并做出人物的大概身形。

“之所以要缠报纸,一是可以给面塑减重,二是也能有效地预防铁丝生锈。”赵闯告诉记者,“接下来就要开始制作面塑的各个部位。这个步骤特别费时费力,还有很多细节要注意。”

当面塑的各个部位制作完成后,就要把这些部件按顺序拼接在一起。拼接完成后开始上色。“上色之后,基本上就完成了,接下来就是保存。”赵闯说,保存的时候最好用玻璃罩罩起来,防止灰尘落在上面。

面塑的制作步骤听起来并不算难,但是做起来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面塑作品在细节上都要一点一点地用手工完成,特别考验耐心。

准备开办兴趣班 让更多人学习面塑技艺

虽说赵闯这门手艺的历史有200多年,可是在此之前,紧靠这门手艺并不能让他们养家糊口。“这门手艺是家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但是在我之前,他们都做不了这种特别复杂的作品。”赵闯告诉记者,之前做的都是我们常见的小面人。“一个小面人卖不上价钱,如果以前靠这个养家糊口,该有多难啊!”赵闯说。

如今,在家传的面塑手艺的基础上,经过赵闯的学习与钻研,面塑手艺已得到全面提升,现在的面塑已经和当年的不可同日而语。“以前的面人碰一下就碎了,现在的面塑作品经过改良,掉下去都摔不烂。而且制作的作品也比以前更精致复杂。”

面塑由最早期的食品蜕变为精美的手工艺品,被赋予了更高的艺术价值。如今的面塑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可供食用,另一类专用于收藏。比如,赵闯制作的一个30厘米到四十厘米高的面塑作品,大概能卖3000多元。“这个价位也不是固定的,定价也是根据作品的大小和工艺来决定的。”赵闯说,如今,他已经能靠这门手艺生活了。

赵闯向记者透露,接下来,他准备开办兴趣班,让更多的孩子了解面塑,了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将这门手艺教给更多的人。

赵闯正在制作面塑。

制作面塑的工具。

赵闯创作的面塑作品。

赵闯最喜爱的作品《戏曲皇后》。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