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国内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11月20日 星期
原来妈妈教我 现在我教妈妈
10岁女孩帮失忆妈妈复健

蔡承成在教妈妈识字。

11月7日,10岁的宜宾市筠连县胜利街小学五年级(七)班学生蔡承成,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邀请,参加“2018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参加这个活动的原因,是4年前蔡承成的妈妈突发脑溢血,昏迷苏醒后失忆,时年6岁的蔡承成帮妈妈复健、教妈妈识字,是感动筠连县城的“孝女”。

六岁刚上小学时

妈妈成了“植物人”

蔡承成是家里的“二妹”,哥哥蔡凌志比她大8岁。父母蔡勇、陈丽在筠连县城开了家电脑公司,销售电脑整机及配件,日子过得平静而普通。在蔡承成3岁时,妈妈买了一摞识字卡,每天教她识字。

2014年下半年,6岁的蔡承成刚刚就读胜利路小学。10月29日晚,平时血压就高的陈丽在和蔡勇外出散步时,突感头痛,回家后昏迷不醒。经抢救,陈丽被诊断为脑溢血。因病情严重,陈丽最后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做了开颅手术,才“捡”回来一条命。手术虽然成功了,但陈丽却成为医学意义上的“植物人”。

此后陈丽在成都住院的日子,蔡承成放学后比其他同学多了一份“家庭作业”——给妈妈打电话。“妈妈,你要快点好起来哦,争取早点出院,我想你了。”陷入昏迷的妈妈不能接听电话,爸爸蔡勇就把女儿、儿子每天打来的电话录下来,在妻子耳朵边反复播放。每到周末,蔡承成和哥哥也会被接到成都,陪在床前呼喊妈妈。

一个多月后,儿女和丈夫的呼喊终于让陈丽苏醒过来,有了些许意识,遂转回宜宾二医院继续康复治疗。

进行康复训练

当妈妈的“小医生”

时隔4年,蔡承成仍然记得妈妈从医院回家时的状况。“妈妈坐在轮椅上,左眼正常,右眼往上翻,好像看不到东西。”蔡承成说,那时的妈妈生活不能自理,无法走路,失去记忆,智力只相当于几岁的孩子,妈妈“心知肚明”,却无法表达出来。

每天至少半个小时以上的高强度体能训练,让大病后的陈丽感到很吃力,不多久便腰酸背痛,不愿坚持下去。“想偷懒,我就不同意,监督妈妈做完训练。”时年6岁多的蔡承成既是妈妈的生活“小助手”,又是康复“小医生”。每天早晚各一次,蔡承成都要协助、监督妈妈做完康复体能训练。

带妈妈回家吃饭

是每天的“必修课”

脑溢血导致的颅脑损伤几乎带走了陈丽的全部记忆,苏醒后连一个字也不认识。如何让妈妈早日恢复、说话、识字?年幼的蔡承成想了很多办法,都没什么效果。有天蔡承成灵机一动,想起了妈妈教自己识字时使用过的识字卡。

“原来妈妈教我识字,现在我教妈妈识字,应该可以帮助她想起以前的事。”说干就干,第一天教妈妈“成”。“成,Cheng,成功的成。”妈妈给蔡承成起的小名就叫成成,“成”字教了三遍,妈妈读出来,并记住了。“我把教妈妈的汉字,和我喜欢的动物、食物结合起来,增加妈妈的兴趣。”蔡承成教妈妈认“苹果”,就拿来一个苹果给妈妈闻闻;认“兔”字,就抱来一只小兔子。如今,陈丽已能帮忙照看店铺,做简单的工作,身体正在逐步康复。

11月16日,正值星期五,记者赶到筠连县胜利街小学时已近中午,学校大门口围满了前来接孩子放学的家长。和别的孩子由家长来接不同,蔡承成放学后径直走到几百米外的电脑铺子,牵着妈妈的手往外走。因为妈妈还没有完全康复,蔡承成紧紧攥着妈妈的手走过玉壶公园、定水河便桥回家。

“带妈妈回家吃饭也是蔡承成每天的“必修课”。带着妈妈到奶奶家吃午饭;饭后又把妈妈送到店里,再去学校,下午又牵妈妈回家。如此反复,风雨无阻。这一幕,成了近年来筠连定水河畔,一道独特而又感人的风景。据《成都商报》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