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副刊作品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11月21日 星期

记忆中的独轮车


□宋守业

独轮车又名手推车,是早些时候农村特有的一种运输工具。

在我小时候,老家已很少看到独轮车了。记忆最深的是在我邻近村庄的一片稻田里,时不时还会有独轮车伴着“吱呀吱呀”的声音在稻田里的小路上穿行。其实,我的家乡并不是水稻主产区,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红薯等农作物为主,之所以能有一片水稻生长着,主要是邻村的那块地地势较低,是一块洼地。也许是种其他庄稼不行,就出现了这么一块水稻田。由于多为水地,田间的道路就显得崎岖而窄小,所以往田里送粪时就用上了独轮车。

那时候独轮车的样子很轻巧,这种车两边各有一个木头架子,架子中间安着一个橡胶车轮,架子后面分左右,各伸出一个车把手,在两个车把手之间挂车襻,空车或推一些比较轻的东西时,一般不需要用车襻,用两只手握住车把用力即可;推重物时,要用车襻挂在双肩上以承受重量和用力,两手只需把握方向保持平衡并辅助用力,然后推着前进。听老年人讲,更早些时候的独轮车的车轱辘都是木制的,这个我倒没见过,但从电影中会时常看到。电影中很多展示兵燹战乱、灾荒人祸的旧时代,人们拖家带口落难逃荒的镜头时,总是会有独轮车夹杂其中。尤其是反映解放战争时期的电影,总能看到老区人民就靠它给前线运送粮食。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头扎毛巾腰缠草绳的老百姓冒着枪林弹雨紧急运送物资,其中的大部分运输工具就是靠独轮车,独轮车在最要紧的关头,真可谓是立了赫赫战功。为此,我们的陈毅元帅就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就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独轮车的发明和使用具有很悠久的历史。《三国志》中记述的“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文字,按一些专家的论断,木牛流马就是独轮车。宋代高承撰《事物纪原》也将造独轮车之功归于诸葛亮。然而,再看三国时期的历史记载,蜀国著名的钢铁技师蒲元曾上书诸葛亮,禀告造成木牛之事。由此可以发现,在诸葛亮之前,可能还有一些能工巧匠,已经能造成独轮车了。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描绘并记述了南北方独轮车之驾法:“北方独轮车,人推其后,驴曳其前;南方独轮车,仅视一人之力而推之。”从中不难看出,独轮车在当时已经是一种既经济而用得最广的交通工具,这在交通运输史上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发明,而且一直沿用了几千年。

可惜的是,在我记事时,这种独轮车已经很稀少,尤其是随着邻村那块稻田因为产量低而消失后,独轮车在我们方圆的村庄里似乎就销声匿迹了,那种“吱呀吱呀”的声音也变成了一个美好的记忆。母亲在世时,我曾经和她说过一次老家独轮车的记忆。她说,自从我出生后,架子车已经走入了老百姓的生活,因为独轮车承载量太小,而且不好掌握平衡,很多人都不愿意使用它了。不过说起我的父亲时,母亲的眼里似乎就充满了光亮,她总是说我父亲是个独轮车的好把式。年轻时,父亲总是推着独轮车陪着母亲回娘家,推着我幼小的哥哥去赶集。她还笑着对我说,父亲手推独轮车时,还要在不坐人的一边放上几块石头,这样推起车子来就会很稳当,不然的话,车子就会翻身呢!由此不由得让我联想到了人生,人生难免会有困难和痛苦,但只要有坚韧和毅力,前方就会迎来希望,尤其是在一边重、一边轻导致车子偏沉时,就要想法在心理和行动上控制好平衡,只要能保持小车不倒,一定会走向一个美好未来。

如今,手推独轮车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农用车、汽车等专业运输工具,城乡差别也正在不断缩小,但独轮车作为早些年曾经的运输工具,永远是说不完、道不尽的浓浓乡情,是沉淀在记忆里历久弥香的陈年老酒, 见证着苦涩而坚贞的悠久岁月,凝集着无数乡村老百姓的魂牵梦萦,更是乡村历史进程中的一道独特风景,而且这道风景在那久远了的“吱呀吱呀”声音伴奏下显得是那么净邃而厚重。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