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果末日无期》之前,王十月的名字跟“打工作家”像是同义词,他甚至自创了成功学的一个门派:靠写作上位的打工派。
2017年,他决定写科幻小说。不是心血来潮,是他多年的梦。在他看来,作家要有勇气、有智慧面对我们这个时代最主要的问题。
这些年来,科技取得飞速发展。他常听一个从事生物工程的朋友说,人类实现永生,已经不再是不可能的梦想。“如果真的人类永生,我们将如何面对这漫长无尽的生命?我们真的会快乐吗?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
如果末日无期?这个问题纠缠着他。于是,他计划写下一部书,书名就叫《如果末日无期》。这个问题只是一个抓手,借由问题,他针对当下正在迅速发展的前沿科技,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1
撕掉“打工作家”的标签
《如果末日无期》由五个相互关联的故事组成的长篇小说。《子世界》想象生命是一串可以改写的代码,我们生活在计算机的虚拟世界,虚拟又会创造虚拟,于是爱情在中间穿梭,分不清前世今生。《我心永恒》写机器人有了情感,人工智能时代真正来临。《莫比乌斯时间带》写脑联网,蜂巢思维矩阵裁决生活,未来决定今天。《胜利日》写游戏战胜了现实,病毒统治了世界,芯片裸露了真相。《如果末日无期》写人类终于实现了永生的梦想,太阳都变黑了,月亮不再发光,但人还活着,站在末日世界的废墟上……
每一个故事,都在“未来现实主义”的统照下,散发着神奇、鬼魅和人文的光芒……对科幻而言,想象力、逻辑和人性,缺一不可;对王十月的科幻而言,这三者水乳交融,读起来让人思接千载,脑行万里。
爱因斯坦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分别只不过有一种幻觉的意义而已,尽管这幻觉很顽强。”王十月,迎着这个幻觉走过去,画出了一道划破天际的闪电。
2017年,王十月决定写科幻小说。在这之前,他被定义为现实主义作家。他写下的大多数作品,是近三十年来普通打工者的生活。
长篇小说《无碑》被称为一部“无限接近真相的小说。”另一部描写打工者生活的长篇小说《收脚印的人》被认为是“以反先锋的姿态抵达先锋的境界”,“是‘70后’一代一个重要的发端”。
按道理,写打工者的生活,王十月有着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更容易获得好评。但他还是决心放下这种势头,开始写科幻小说。
2
不是心血来潮,是他多年的梦
王十月出生在长江南岸的湖北荆州,巫鬼文化是荆楚文化的核心。
他从小就在这种神秘的文化氛围里长大。小时候,经常有人传说谁家母猪生了一头象,某地女人产下一盆青蛙,某人夜行时遇上了鬼。家里孩子夜哭,会请巫师。这里的人认为猫是通灵的,猫死之后,要将其尸体挂在高高的树梢任风吹雨淋日晒,渐渐回归天地。
荆楚的夏天特别热,那会儿农村还没有通上电,夏夜家家都在稻场上搭了床铺睡觉。长辈们说,流星划过,是有人死了。
除了神话传说,没有人能告诉他,天河中发生了什么。那遥远的星空里究竟有什么。
1986年,一件事,改变了他。那个晚上,和往常一样,他和哥哥,还有邻居,坐在门前的黑暗中聊天。没有月亮,只有星光。突然间,黑夜变亮了,亮得如同满月,天地间被一层银色的光芒笼罩着。不知是谁先发现了,在西边的天际,有一颗星在变大,变大,越来越大,从一豆星光,变得大如拳头,地上被照得雪亮。所有的人都呆了。村子在沸腾。有老人突然就跪下了,冲着那越变越亮的星磕头,嘴里念念有词。星光持续了足有十分钟,然后渐渐暗淡下去,然后消逝。
老人说,这是玉皇大帝开了南天门,这时下跪许下的愿望都能实现。
王十月那时已经上初中,不信玉皇大帝开南天门之说。哥哥说这是UFO。多年后,他读到了《万物简史》,知道了人类有记载的两次肉眼可见的超新星爆炸,其中一起就在1986年。他这才知道,他当时看到的不是UFO,而是超新星大爆炸。这个经历,让他痴迷于对一切未知的事物。
《如果末日无期》这本书,凝聚了作家既往对未知世界的关注。“我不知道这部书是成功还是失败,我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回答我童年面对星空时的疑惑。”据《现代快报》
■作者简介
王十月,本名王世孝,1972年生于湖北石首。
王十月2000开始发表小说,迄今为止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十月》等刊发表长中短小说、散文两百余万字。出版、发表有长篇小说《烦躁不安》《活物》《31区》《大哥》《无碑》共五部,出版中篇小说集《国家订单》,散文集《总有微光照亮》,短篇小说集《成长的仪式》各一部。
连续三次入选“中国当代最新作品排行榜”。两次入选“中国散文学会年度散文排行榜”。一次入选“中国小说学会年度小说排行榜”,长篇小说《无碑》入选中国日报评选“2009年度10大好图书”,“过去十年中国文学十五部佳作”(排第九名)。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单篇作品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新人奖,广东省新人新作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广东省五四青年奖。
2011年,在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中,王十月的《无碑》以第46位的身份进入备选作品名单。
2016年12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