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峰
汉字书写有实用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一般意义上的书写绝不等于书法艺术,由实用性书写到艺术性表现有诸多因素的影响,汉字的演变及形体是内在因素,书写工具及对象是外在条件,从实用到审美自觉是必要条件。考察书法艺术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用为主的美的孕育时期。春秋时代以前,甲骨文或金文,书写工具及对象非笔和纸,由于外在条件的制约,所书文字注重实用,朴素自然,今天用美学的眼光去欣赏,着实发现甲骨文有一种朴质无华、不加雕琢的美,那瘦硬的线条,盎然的结体,参差的章法,都充满了审美价值,书写锲刻者不自觉地表现出对美的追求。
第二阶段,实用中自觉追求美的时期。从春秋末年开始,汉字的书写便有意识趋于艺术化和装饰化。今天我们考察战国时代的金文和石刻文字,会感叹那个时代文字书写风格的多姿多彩,书者已经有意识追求文字美的表现形式,不仅关注字的结体和点画,还有意识布局章法形式。如《楚公钟》的参差错落,结体狂怪;《沇儿钟》的柔婉流动,体势修长;《散氏盘》的放逸恣肆;《石鼓文》的浑厚古拙等。这些风格的表现,充分证明了当时书者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进行多方面的自觉的美的探索。秦汉时期,文字书写达到了实用与审美并行的境界,字体由秦篆而汉隶,而章草、今草、行书,魏晋时出现了楷书,文字由繁变简,更便于书写。“隶变”以后,线条形态多样化,给笔墨功能的发挥开拓了广阔天地,对于书法成为独立的成熟的艺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阶段,追求技法表达性情的艺术表现时期。在追求技法的前提下,抒发情感,表现性情,使书法成为独特的艺术形质。对此,东汉蔡邕在《笔论》中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追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他把书法艺术实践付之于艺术理论,为书法艺术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这一阶段也正是从东汉开始,到盛唐达到顶峰。这段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一批耀眼的书法名家,三国时期的钟繇被尊为小楷之父,东晋的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孙过庭、张旭、怀素等。一大批书坛巨匠彰显了大唐中兴。
王羲之的《平安帖》。
怀素草书
(本文仅介绍书法的一些常识,不作为学术性交流,望有关方家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