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专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18年12月21日 星期
求学时设施简陋 上自习点煤油灯
贾丽莉:从学生到老师 感觉越来越幸福

贾丽莉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教学。
贾丽莉用电脑备课。

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成就。学校基础设施越来越好,教学环境逐步提升,学生们接受更加优质、全面、均衡、特色的教育,在获取更多知识的同时,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贾丽莉老师出生于1965年,从事教育工作已有32年了。从上学到教学,她亲历了教育的诸多变革。作为一名教师,在她看来教育事业40年来有哪些变化?记者于日前对她进行了采访。

□文/图 本报记者 陶小敏

A

1978年,贾丽莉13岁。当时正上初中二年级,就读的学校位于她出生的裴城镇贾李村。

回想起自己的初中生涯,贾丽莉笑称,那时的条件比现在真的差太多。记忆里,教室的门是对开的老式门,门底部跟地面的距离比较大,调皮的同学常常从门下面的缝里就能爬进爬出教室。

“我的小学中学都是在我们村上的,那时候上早晚自习,还没有电灯,大家都提的煤油灯,下课后发现鼻孔都被煤油熏成黑色。”贾丽莉说,即便是煤油灯,基本也都是大家自制的。找来一个墨水瓶装油,用搓的绳子做灯芯,之后找来一根铁丝缠绕在瓶口处提着。而蜡烛在当时算是奢侈品。

学校和教室,也完全是一派简陋景象。学校只有三间瓦房,每一间瓦房就是一个教室。教室里除了一面黑板一个讲台外,就是同学们上课用的长条木桌子和长条木凳子,老师的课桌也是一张简陋的木桌子。擦黑板时,教室前几排就像下雪,满是粉笔灰。

教室的窗户是外推式的玻璃窗户,碰到玻璃烂掉来不及更换的冬季,大家只能用牛皮纸、旧报纸将破损处挡住。但寒风依旧通过门缝、窗户缝隙往教室里灌,很多同学的手都生了冻疮。

同学们下课后活动的操场,也只是学校院里一小片空地。“那时候打马车轱辘都打不了几个就得掉头回来,那一片地被踩得亮亮的。”贾丽莉回忆,除了语文和数学课,学校也开设有体育课。但当时的体育活动经常就是广播体操,之后就是跑步、自由活动。

后来,贾丽莉考上了裴城高中,求学条件也依旧艰苦。一个班大概54人,两个人一张桌子,背书紧张时,同学们都是在教室的各个角落里席地而坐。

宿舍的床垫子和被子,也都是同学们自己从家带的。“床垫子基本上都是用自家的玉米秆做的,时间长了就是一个大窟窿。”贾丽莉回忆,当时全校只有一个压井,大家洗漱基本上都是在学校门前的一个池塘里。冬天时,就只能砸开池塘里厚厚的冰块再洗脸。

工作之初条件差 胶鞋手电是标配

B

1986年,21岁的贾丽莉从平顶山师专毕业,分配至当时的商桥高中任语文教师。

贾丽莉回忆,商桥高中属于乡镇高中,大多数老师都是当地人,老师们的办公室也是住室。她是当时学校唯一会说普通话的老师,其他老师都用方言教学。她的普通话教学受到学生的喜欢和学校的推崇。此外,备课也都是自己看参考书,然后手写教案,没有人带。贾丽莉说,当时没有老人带新人传授经验,也没有办法听别人的课,没有现在的“集体备课”,更多地还是靠自己,最多是不懂了找老教师请教。

1994年,市实验中学建校,面向社会招聘教师,贾丽莉经过考试和层层选拔,进入市实验中学,成为该校建校后的第一批教师。在贾丽莉的记忆中,刚建校的实验中学硬件尽管比乡村中学好,但依然够呛。“胶鞋、雨伞、手电筒,是每个教师的标配。”贾丽莉说,由于学校的道路没有硬化,雨天到处泥泞。学校给每个老师都发了雨伞和胶鞋。学校没有路灯,晚上走路要用手电筒照明。

如今建多功能室 教学手段多样化

C

“从硬件到软件、从内容到方法、从传统管理到现代治理等,教育各种要素水平越来越高。”回顾最近这二十年,贾丽莉亲身感受了教育事业的可喜变化。

贾丽莉表示,教学硬件上,学校从刚开始的设施简陋,到现在的规划建设合理,从单一的班级教室到现在的音乐室、画室、图书室、阅览室、心理咨询室、高科技体验室等多样化功能室,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教育理念上,从教学重分数和群体,到现在的注重教育面向所有人、注重学生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学手段上,教师们从过去的一人一书一粉笔,到现在的网络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声音、图片、动画等形式拓展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只在校园内活动和学习到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进行体验式教育,甚至带着学生走出国门与国外学校进行友好交流,教育更为开放。

家长督导学习 陪伴孩子成长

D

贾丽莉还表示,比起过去教育全放在学校,家长们越来越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和学校一起教育孩子。这也是她感受到最大的变化之一。

“过去很多家长没有能力教育孩子,随着义务教育的推广,越来越多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贾丽莉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而学校也鼓励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初衷是让家长更了解孩子,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贾丽莉告诉记者,改革开放40年来,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尽管学校校舍建得高大上了,教学设施走向现代化了,教学理念变得更先进了,但她认为有一样东西没变,那就是教师的奉献精神。

“将自己的人生奉献给教育事业,在孩子的人生中起到一点助力作用,就是我最满足和幸福的事。”贾丽莉说,这也是她身边不少同事的心路写照和职业情怀。

沙澧河手机客户端

漯河晚报微信公众号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40年里,您如果有参与、创造、见证、受益于改革开放的难忘经历和个人感受,欢迎与我们联系讲述您亲身经历、亲耳所闻的故事。联系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通过漯河晚报微信公众号和沙澧河手机客户端留言。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