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晓玉
经常动手打人、不愿与人分享、对家长的话充耳不闻……孩子的一系列问题让家长头疼不已,但让人惊讶的是,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很多毛病在不知不觉中改掉了,家长在高兴的同时,也很想知道老师是如何管教孩子的。近日,记者采访了几名幼儿教师。
上了幼儿园 问题孩子变乖了
杨莹的女儿今年3岁半,非常调皮,动不动就喜欢动手打人,让杨莹非常苦恼。“她就是喜欢动手,让人防不胜防。如果是小朋友们在一起玩耍时,因为争玩具之类的原因,动手打人还算有理由。我女儿是跟小朋友玩得正开心时,毫无征兆就动手打人。在家更是莫名其妙地打人,她爸爸的脸经常被她挠伤。”杨莹说,因为女儿爱打人,小朋友的家长都不让自己的孩子跟她玩。有时候在小区的游乐场,别的家长看到她过来,就把自己的孩子领走了,这让她非常尴尬。但打也打了,骂也骂了,道理也讲了无数次,女儿就是改不掉爱打人的坏毛病。直到女儿上了幼儿园,不到半年时间,她感觉女儿变化很大,现在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一天,都不会出现打人的情况,一起玩玩具时,也知道让着别人了。
“我想去教室看看,老师到底是用了什么办法,把她教育过来了。”杨莹笑着说。
“我儿子非常自私,只要是他喜欢吃的东西,从来不让别人吃。只要有一点不顺着他的意思,就发脾气。自从上了幼儿园,学会了与人分享。”王女士说,她想不明白,明明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为什么说的话都被当成耳旁风,进了学校,就特别听老师的话。
记者采访发现,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自己和孩子说的话就像是耳旁风,但是老师的话简直就是“圣旨”,只要是老师说的孩子就会欢天喜地执行。上了幼儿园后,孩子的很多毛病都改掉了。究竟老师用了什么方法,很多家长都想学习一下。为此,记者采访了几名幼儿老师。
建立规则 实施处罚
郾城区实验幼儿园老师殷恒表示,要想让孩子听话,必须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可能无意识喜欢在孩子面前“碎碎念”,不停地唠叨“你要听话,打小朋友的话,就没人跟你玩了;吃糖对牙不好;看电视眼睛疼;要多喝水……”但是孩子一哭闹,家长就会妥协。老师会事先制定规则,然后用规则去引导孩子,如果孩子触犯规则,会按照提前讲好的规矩处罚。比如,如果打小朋友,就不能参与今天的游戏,当其他孩子都在玩游戏时,就让打人的小朋友在一旁看着。这样被处罚几次,孩子就会遵守规则。
“我觉得家长因为总是在不停地说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却没有提前制定好清晰的规则,这是孩子不听话的主要原因。”殷恒说。
互动式说教 体验中学习道理
“在幼儿园,老师注重跟孩子的互动。”市艺术幼儿园的老师孙姣说,老师跟小朋友讲话时,是一问一答的形式,注意看孩子的反馈。通常都是老师说一句,停下来,听听孩子的说法。这样孩子能感觉到被关注、被尊重。很多家长跟孩子交流时,一味地说教,不管孩子听懂没有,劈头盖脸地说一通,然后问孩子记住了吗?明白了吗?年幼的孩子不可能一下子听明白这么多道理。“此外,陪孩子玩游戏,在体验中,教育孩子也很重要。”孙姣说,幼儿园的生活,基本都是老师领着孩子做游戏,在游戏中体验,学会与人分享,学会礼让别人,这比一味地说教效果要好很多,如果家长经常在家跟孩子玩游戏,还可以增进亲子关系,更有利于管教孩子。
树立榜样 兑现承诺
孙姣表示,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听话,可能是无意识地喜欢给孩子承诺,但又总是忘记履行承诺。比如,经常在家里跟孩子说,你好好吃饭,一会儿给你一颗糖吃;你早点儿睡觉,明天带你去游乐场……家长当时随便一说,一会儿就忘了,并没有兑现。时间长了,家长再说什么话孩子就不听了,以至于家长感觉孩子总是不听话。还有家长没有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比如要求孩子不能玩手机,自己却每天抱着手机不放;要求孩子不要挑食,多吃蔬菜,早点睡觉,反而自己饮食作息不规律。这些看似小事,时间长了,家长的话就没有说服力。
“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去成为这样的人,这才是最好的教育。”孙姣说,家庭教育中,家长树立好的榜样,不要随便承诺,说过的奖励要及时兑现,这样才能更好地管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