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醉诗狂
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素来享有“诗国”称号。中国古典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古典诗也称旧体诗,从体裁上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这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近体诗是讲究格律的,特别讲究平仄和对仗,故又称格律诗,简称律诗;古体诗不太讲究格律,它不要求平仄和对仗。
近体诗萌芽于南北朝齐梁时代,定型于初唐,盛唐以后逐渐成为一种比较稳定的体式。近体诗的基本因素是定句、定字、定韵、对仗、声律。每首诗定为四句或八句,五言诗每句定为五字,七言诗每句定七字;双句末字必押平声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八句诗中间两联(两句为一联)必须对仗;四句或八句中各音不要求平仄合律,即句中平仄相间、联中平仄相对、联间平仄相粘的规律。具体来说四个特点:
1.字数固定。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句数都是限定的。近体诗每句一般是五言或七言。所以,字数固定可以说是近体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2.用韵严格。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一首诗必须用同一韵的字,不许出韵;一般只用平声韵。
3.讲究平仄。
4.讲究对仗。
其中讲究平仄和对仗两点,是近体诗的本质特点。
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作为一种体裁,古体诗的特点是不大讲究格律。凡是诗歌,多多少少总是要讲究一些格律的,比如押韵,就是一种格律;字句比较整齐(四言、五言或七言),这也是一种格律。这些因素,古体诗都是具备的,所以不能说古体诗完全不讲格律。但古体诗格律的要求不像近体诗那么严,即前面所说的近体诗在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四个方面的要求,古体诗都没有,但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具体来说,古体诗不同于近体诗的地方在于:
1.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是四、五、七言,也可以是杂言;个别的甚至是二言,如上古歌谣《弹歌》。句数最少可以是两句,如傅玄《杂言》;最多可以达300多句,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共357句。
2.押韵不严格,可以换韵,可以通押,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
3.不讲平仄。
4.不讲对仗。
古体诗也叫古诗或古风。作为一种体裁来说,在近体诗产生以前的诗歌,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诗经》(诗经体)、《楚辞》(楚辞体或骚体诗)、乐府诗。其发展轨迹:上古歌谣→《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文人五、七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在唐代近体诗产生以后,唐代的诗人除了写近体诗,还继续写这种不大讲究格律的诗,包括四言、五言、七言、乐府等,也都可以称为古体诗。但是在习惯上,往往把“乐府”另立为一种诗歌体裁,而把其余的称为古诗,特别是把五言的和七言的称为古诗,这是狭义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