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建波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旅游绿皮书:2018~2019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以下简称“绿皮书”)指出,自2018年中国官方发布景区“降价令”以来,仍有相当数量的重点景区门票没有降价。(据中新网)
首先,不可否认,门票收入对一个景区而言,既是“吃饭的来源”,也是其维持运营的必要保障。一定意义上,这也是一些景区之所以对上级政策要求阳奉阴违、虚与委蛇,并通过各种手段对门票明降实不降的重要原因。
但其实,一个地方要在旅游经济上有所作为,绝不能狭隘地盯着门票那几个小钱。要知道,旅游经济是典型的“眼球”经济和人气经济,旅游业应包括吃、住、行、娱乐、购物、交通等多个要素,旅游产业链效益约为门票价值的7倍。换句话说就是,在大众旅游时代,只有景区运营管理者主动适应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搬掉高价门票这块绊脚石,以免费惠民、升级服务等方式,打造一个个性化、稀缺化、专题化、专业化及高附加值、高品质的“旅游+”新业态,为游客提供舒适、舒心、便捷、通畅又具有差异化或富有内涵的体验和服务,才能依靠良好的口碑赢得更多游客,继而实现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否则,过高的门票价格或是增加了负担,或者超出了承受能力,游客自然就会选择用脚投票。
说白了,每个景区都要像杭州西湖那样舍弃门票的“小芝麻”,来换取旅游经济发展的“大西瓜”。即以景区为圆心,以整个区域为半径,把整个区域都当作景区。在此情况下,景区舍弃高门票,表面上看貌似是在做赔本买卖,实际展现的却是一种新的旅游产业发展思路——虽然门票收入减少了,但是游客会增多,在景区产生的消费自然也就相应增加了。西湖免费开放十多年,旅游总收入持续增长,就是很好的例证。
当然,由于各地景区发展阶段、发展禀赋不尽相同,全面推广免票的时机,或许并不成熟,但能够和应该免费开放的景区,就要尽快免费开放。一定意义上来说,景区门票降价乃至免费开放,从而回归其应有的公共属性,既是公众共同的愿望,也是共享发展理念在旅游领域的具体体现,各地政府应加快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