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时评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9年1月18日 星期

教育APP需要规则“教育”


□朱昌俊

利用抄作业、搞题海、公布成绩排名等应试教育手段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APP,付费查看成绩、花钱讲解试卷的APP等应立即停用。据媒体报道,日前,《安徽省教育厅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发布,正式启动对中小学使用APP情况的全面排查,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据新华网)

自不久前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后,多个地方都已要求对教育类APP采取严查和清理行动。这是因为,在目前教育类APP几近泛滥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的乱象,其鱼龙混杂的问题已到了必须被正视的时候。

虽然名为教育APP,一些甚至直接打着作业APP的名号,但其中不少从内容看,更像是社交、游戏类APP。譬如,公开资料显示,一款叫“作业盒子”的APP,提示通过开通收费习题项目,孩子还可获得PK点、金币、体力卡、皮肤等奖励,这些与学习似乎并无直接关系;2018年媒体曾爆出,“互动作业”APP直接内置游戏中心,多达86款游戏,可让学生即点即玩。这类现象并非孤例,2018年年底有媒体测评30家热门教育类APP,发现一些APP,在社区板块甚至含有“大尺度”照片……

这显然是一种危险的错位。教育部及多地教育部门下发的整治通知,无疑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但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不能低估一些企业的侥幸心理,要彻底净化这一行业,仅仅靠一场突击治理,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到底哪些才是经过了资质认证的,教育部门也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让学校、家长心中有数。

一款产品主打未成年学生,且打着教育的旗号,显然不是什么钱都能赚。试图靠游戏来打开市场,其“教育”之心,无疑是可疑的。在这个领域,资本、流量依然重要,但如果缺乏对教育底线的坚守,缺乏对规则的敬畏,不过是本末倒置。

当然,除了直接加强对市场端的监管,学校尤其是家长对于APP的筛选,也应该有明确的把关标准。那些动辄标榜在多少学校被指定使用的APP,到底是如何被选中的,却语焉不详,这里面的利益空间可想而知。相关通知要求,学习类APP进校园必须实行“凡进必审”,但审查到底应由谁来进行,标准如何,规则还应该进一步完善。某种程度上而言,教育APP就应该参照教材那样来进行管理,向高规格看齐,并建立恰当的行业退出机制,方能彻底压缩夹带“私货”的行为。

说到底,在线教育的发展方向虽然值得期待,但却不能任其野蛮生长。教育行业自有其规律,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应该遵循。违背规律与规则,就该有明确的惩戒来“伺候”。


上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