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至2月24日,日本东京博物馆举办“书圣之后——颜真卿及其时代书法特展”,其中包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颜真卿传世名品《祭侄文稿》,引发了热议。两岸网友都非常担心,《祭侄文稿》作为极其珍贵的文物,长途跋涉展出可能会导致难以弥补的损坏。
《祭侄文稿》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一个草稿,这篇边下笔边措辞,涂涂抹抹的作品,历来被誉为“行书第二”,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媲美。那么,颜真卿写下《祭侄文稿》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书法与情感合二为一
安史之乱爆发,堂兄和侄儿战死,尸骨不全,悲痛写下这篇迟来的祭文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河北多郡在短短时间内纷纷失陷,无数人流离失所。颜真卿和堂兄颜杲卿一门忠烈,奋起反抗叛军。
那时,颜杲卿驻守常山郡,颜真卿守着平原郡,兄弟二人遥相呼应,牵制住一部分叛军力量。为了助父平叛,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常常往来两郡之间联络。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叛军史思明攻陷常山,颜季明被叛军斩首,颜杲卿也遭安禄山残忍杀害,“令缚于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至气绝,大骂不息”。安史之乱中,颜氏一门有三十余口被害。
两年后,颜杲卿另一个还活着的儿子颜泉明从叛军的狱中放出,他回到洛阳寻回父亲的尸骨,安葬于长安的家族墓地中。颜泉明同时带回了弟弟颜季明的头骨。颜真卿在侄子颜季明的头骨被带回长安埋葬前,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写下这篇迟来的祭文。
一开始,他叙述个人的身份和侄子生前状况,文字节奏平缓,笔墨也比较清淡,转入祭文正题之后,他的字形变大、笔画变粗,用墨也开始浓了起来。
他写道,侄子从小就很出众,正期望着做个好官。可谁想安禄山起兵造反,他们兄弟极力抗敌夺回土门,极挫叛贼的威风,可是却因为贼臣拥兵不救,让常山成为孤城。
“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通篇作品,颜真卿在“父陷子死”四个字笔墨最重。他质问苍天:“是谁制造了这场灾难让你遭遇如此残害,再多的躯体哪能赎回你的真身!”
“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他写到亡侄的“首榇”(放头骨的棺)在三年后才被收得归葬,短短几行里改了又改,“呜呼哀哉”,都是用草书连写。
最后,他告慰亡侄“再等一个好的日子,再选择一块好的墓地埋葬你,你的灵魂如果还能知道这一切,请不要埋怨在这里长久做客。”文字如江河一般倾泻而下。
《祭侄文稿》一共23行,234字。由于情感激越,这些文字时疏时密,墨色有重有轻,甚至有“枯笔”的痕迹。颜真卿长期积累的书法功力在悲壮的情绪下挥洒而出,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元代书法家鲜于枢说,“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
人品与字品高度合一
《祭侄文稿》写就26年后,颜真卿被派去劝和,因宁死不降被叛将杀害
颜真卿的书法风格强劲雄浑,而他本人的个性也刚直耿介。在《祭侄文稿》写就的26年后,他被派去劝和叛将李希烈,因屡次宁死不降而被勒死,享年76岁。
公元782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联合幽州节度使朱滔等人公然反叛,各自称王。朝廷派军平叛,连连失利。
当时的宰相卢杞与颜真卿不和,趁机向唐德宗进言:李希烈之所以叛乱,是因为他年轻气盛,手下的人都不敢劝他。如果我们派一个温和儒雅的老臣去劝劝李希烈,让他感受一下朝廷的春风,他肯定马上就悔过了。颜真卿是三朝元老,正直忠勇,海内闻名,派他去劝降李希烈,再合适不过。
唐德宗一听,有道理!便任命颜真卿为宣慰使,去劝降李希烈。
面见李希烈之时,75岁的颜真卿还没来得及宣诏招抚,李希烈的1000多个干儿子便拿着刀枪棍棒围住了他,不住地谩骂威胁。颜真卿面不改色,视若无睹。李希烈见这么多干儿子都无法吓住这个老头,方才装模作样地上前挡架,请颜真卿入住馆舍,之后又派人不断劝降颜真卿。颜真卿始终不从,李希烈便把他扣押、囚禁。先关在许州,后来又移至汝州、蔡州。
以活埋为威胁、让投降的唐军将领劝降、用死去唐军将士的头颅来炫耀……李希烈的这些伎俩,都没能让颜真卿改变自己的心志。
公元785年八月二十四日,被囚两年有余的颜真卿被李希烈派去的宦官缢死,,享年七十六岁。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北宋中期之后,颜真卿的书法得到了文人的极高赞誉,甚至推崇为神品。欧阳修就极力推崇颜真卿:“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据《厦门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