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杨 光
尹晓玉
实习生 李 潘
1月29日晚上,舞阳县莲花镇白庄村一改往日的宁静,上千人拥挤在村头广场,观看村里办的“春晚”。这是白庄村村民自导自演的一场演出,整场晚会充满了浓郁的乡村风格,吸引了周边十几里的人来观看。
乡村春晚回眸过往岁月
1月29日下午6点,白庄村的广场上已经挤满了人。“各位乡亲们,咱们的春节联欢晚会即将开始,有节目的赶紧到后台化妆啦。”广场舞台上传来喇叭声。晚上6点半,天色暗下来,广场上灯亮了,舞台上霓虹灯光闪烁,所有演员都已经准备完毕,开始候场。此时,广场上已密密麻麻集聚了上千人。
演出开始了,身着花棉袄、手提红灯笼的孩子们首先登场。接着,一群老太太头戴着大红花,登台扭秧歌,惹得台下的观众们笑得合不拢嘴。
节目《社员都是向阳花》开始了,随着音乐响起,“生产队长”手拿铃铛登台吆喝着“今天天气还不错,社员们该上工喽!”一群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打扮的演员们逐个上场,他们脖子上挂着毛巾,戴着草帽,穿着布鞋,有的推着耧车,有的拿着镰刀、锄头,用舞蹈动作将春种秋收的过程全部在舞台上再现。节目中间还有不少用毛巾擦汗、用瓦罐喝水、骑自行车卖冰棍等细节,引得观众们掌声不断。
“好像看到了几十年前农村劳动的景象,真生动。”60多岁的白大爷说。
节目接地气儿、评价高
“白庄村的春晚真不错,没有白来。”来自莲华镇吴李村的张立说,他专门开车跑十几里路来看,对《社员都是向阳花》印象最深,演员们的表演很生动,节目很接地气儿。
“在天天见面的乡亲面前表演,开始还有些不好意思,不过一登台,就放开手脚了。”参与表演的马桂英说。
晚会导演白向丽告诉记者,这场晚会20个节目,有200多名演员登场。虽然只有两个小时,但筹备了两个多月,节目全都不重样,都是村里老百姓本色出演,年龄最大的已经70多岁了,最小的只有3岁。
“大部分演出费用都来自于村里在外务工人员兑的钱。舞台上的镰刀、锄头、犁等道具,大都是在村民家中找的,不少服装道具都是老人们的旧衣服。”白向丽说,晚会初衷就是想展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白庄村的变化,在春节到来之际,让大家忆苦思甜,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晚会得到了乡亲们的大力支持,大家排练很积极,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些努力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