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伟
市民王女士在一婚纱摄影店拍婚纱照,交过5500元钱之后,只拍了内景,外景还没有拍,却发现摄影店关门了,这让市民王女士烦恼不已。好在在市场监管部门的介入下,王女士联系上了婚纱摄影店的负责人,双方约定过完年后协调解决问题。(详见本报1月30日05版、2月1日05版)
梳理媒体相关报道,发现王女士的遭遇并不是个例。在市场监管部门的协调下,王女士有了个相对满意的结果。但还有很多消费者遇到这类问题时,却由于各种原因,最终不了了之。
在实际生活中,类似预付式消费问题一直是消费维权的热点和难点。
商家往往以各种优惠吸引消费者,办理各种预付卡或进行预付式消费。但钱掏过后,你会发现再去消费时遇到不少幺蛾子,不少商家不履行承诺、服务缩水,甚至有的关门跑路了。
从南京到北京,买家没有卖家精。虽不至于一棍子打倒一大片,但朴素的话语蕴含着生活智慧。不要贪图眼前利益而冲动消费,不要等吃亏上当后,才后悔自己太傻太天真。
要说起办各种预付卡初衷,究其原因,无非是抹不开面子、禁不起诱惑,面对商家销售人员的蜜语甜言和情感攻势,硬不起心肠拒绝,受不了优惠吸引,一时冲动没捂紧钱袋子。若理智一些,谨慎一些,不予理会,还会怕商家再出什么幺蛾子吗?
因此,在遇到类似的预付式消费时,一定要增强防范意识,核实商家资质和口碑,了解其经营状况和市场信誉,不能“一叶蔽目,不见泰山”,而忽视了潜在风险。
当然,针对这类消费侵权行为,也更需要法规发力,消协或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及时介入,让违法违规者得到应有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