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月琴
国庆假期,窝在家中认认真真读完了李佩甫的长篇名著《生命册》。《生命册》是李佩甫继《羊的门》《城的灯》之后,“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本书于2015年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书中主要讲了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吴志鹏——即文中的“我”所经历的人和事,以及“我”家乡的父老乡亲在几十年的岁月里生存状态的改变。掩卷深思,我有两大收获。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是作品给我的第一个领悟。
小说里的“骆驼”是“我”的大学同窗,他的身上一直有一股“抢”劲,为了达成一个又一个日渐拔高的目标,他拼尽所有,直至最后走投无路,不得已从十八层楼上纵身而下,却最终也没有能够保住他拼了性命要保的人,白白搭上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的一生一直都在“抢”,抢时间,抢机遇。他对自己的要求总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必是拿下!”“必是成功!” 这样既聪明又不怕吃苦的一个人,最终也难逃输掉的命运,并且输得惨烈而彻底!
究其原因,我觉得,他输在了一个“满”字上。我国自古就有“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的老话,比喻事物盛到极点就会衰落。可是学历史出身的“骆驼”却忘记了这一点,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他的眼光不断扩大,他的目标一再拔高。人的欲望一旦膨胀,就会变得不可收拾。其间,作为公司副总的“我”曾苦口婆心地劝过他:“骆哥,咱都是学历史的,诸葛亮说,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无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是很麻烦的。”可是,良药苦口,忠言逆耳。“骆驼”再也听不进“我”的劝诫了,“我”的心里充满了担心。最终于应验了“我”说过的那句话“人走得远了,就回不去了”。
其次,高超的语言艺术让我受益颇多。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几乎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小说中处处体现着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富于哲理的话语和原汁原味的乡间俚语搭配巧妙,配合得天衣无缝。无论是朴素生动的哲理性话语还是带着泥巴和草星味儿的方言土语都让我回味无穷。
小说里,作者使用了很多原汁原味的乡间俚语。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人,我在河南农村出生、成长,从小浸泡在家乡的语言环境里,对那些成天被父老乡亲们挂在唇边的方言俚语,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可是不论是小时候的“写作文”还是成年后的“写作”,对于这些土坷垃一样的语言,我总觉得它们粗俗不堪,一向都是小心翼翼绕道走,生怕粘上了一星半点儿,唯恐它们弄脏了文学的衣裳,暗淡了文学的光泽,哪敢像作者这样,不仅给它们一路绿灯,还让它们明目张胆地登上了大雅之堂!如今,细细品味,突然觉得正是这些看似上不得台面的语言让父老乡亲们的形象在纸上鲜活了起来,仿佛从字里行间看到了他们的举手投足。在我眼里,那些方言土语不再是上不得台面的土坷垃,它们是乡村文学里汩汩流动的清泉,澄澈而透明;它们是乡村文学里迎风盛开的百合花,素雅而芬芳。
除了乡间俚语,作者还大量运用了一些极富哲理性的文字,这些鲜活生动的文字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着我的目光和感情,让我深深地沉浸其中不愿自拔。它们有着无穷的感染力,让整部作品朴素而意味深长,正是它们,不经意间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神经,让我跟着书中的人物一起开心,一起忧伤,仿佛我就是他们中间的一员。
一雅一俗,巧妙结合,相辅相成。它们以独有的方式,彰显着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生命册》是一幅俗世人间的醒世图,它带给我的思考,让我一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