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时评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2月13日 星期

“乡村春晚”有看头


□李英锋

2月6日晚,脱贫后的首个春节,江西省上饶县清水乡墩底村村史馆上演了村里有史以来的首场“春晚”,晚会持续3个多小时,200多名群众上台演出,2000多人到现场观看。与此同时,该省高安市建山镇的龙城村,萍乡市幕冲村、杨源村、明塘村,余干县的重洲村,万年县的龙港村,铅山县的马鞍山村等多个乡村都举办了“春晚”。(据新华网)

前些年,“乡村春晚”还是凤毛麟角,如今,“乡村春晚”已经走进越来越多的村庄。小小的村庄舞台,村民们用自编自演的草根节目烹制着属于自己的春节娱乐大餐,播撒着喜庆和快乐,传承着年俗文化和乡村文明的新风尚。

“乡村春晚”有看头。平心而论,在不少乡村,传统的年俗文化逐渐式微,年俗活动越来越少,一些人过年就是吃喝、打牌、看手机、玩游戏,春节的仪式感越来越弱,让人感觉越来越没有味道了。“乡村春晚”,舞台是村里的,演员是村里的,主持人是村里的,观众是村里的,说的唱的事也是村里的,更接地气更具感染力,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年俗活动的内容,把一些人从牌桌、酒桌、游戏场景拉到舞台,让村民们过年过得更有意义。

更重要的是,很多地方的“乡村春晚”不只是简简单单的娱乐,而是承载了多重主题,比如,记录乡村的大事小情,歌颂乡村改革的成果,见证乡村的发展变迁,总结乡村红红火火的生活,畅想乡村的美好未来……“乡村春晚”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乡村发展的“年志”“大事记”或“历史”。可见,传承农村年俗文化需要“乡村春晚”,涵养农村精神文明需要“乡村春晚”。有关部门要鼓励引导各村庄在村民自愿、人力财力物力允许的前提下积极办“乡村春晚”,并从资金、设备、人员、技术等方面予以适当帮助,让“乡村春晚”多起来,农村年俗文化之花、精神文明之花自然越开越艳丽。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