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时评/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2月14日 星期

错发万元红包 纠错不能只靠自觉


□刘孙恒

2月5日晚,河南新乡市金灯寺村村民李跃贵发了猪年的第一条微信朋友圈,朋友圈的内容是感谢群友的。李跃贵写道,“干的最大意的一件事,给群里错发了100个大红包,共计一万元,感谢群友们的支持和理解,基本都退回来。”这两天,李跃贵的这一段“群友退还错发万元红包”的意外经历也在网上传开,引发热议。(据《北京青年报》)

此次“群友及时退还错发红包”的故事一传出,有不少网友点赞群友,认为村民能够及时退还,精神可嘉。当事人李跃贵也说,这只是一件小事。“我们村是文明村,村民素质都很高,这个不算什么。”村民的做法确值得点赞,这个暖心的故事也让人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理想的人际互动就该如此,大家多些换位思考,多些理解与体谅。

不过,就错发万元红包这件事情来说,值得一提的是,纠错不能只靠道德自觉。试想一下,如果这错发的万元红包不是发在一个大家是一个村的、互相认识的熟人群里,而是发在了一个陌生人或者说彼此不是那么熟识的微信群里,还会有如今这般传为佳话的美谈吗?或许仍然会有人主动退还领到的红包,但肯定不会这么圆满。

在电子支付已经深入社会生活各个角落的语境下,这样的假设并非多此一举,而是一种真实陈情。事实上此前媒体上已经有不少类似报道,比如用微信或支付宝给朋友转账,结果一不小心转错了、转给了他人,有人会积极主动退还,也有人干脆玩消失,从此消失在“好友”名单里,这样的话,当事人若想要对方把钱还回来,就变得非常困难了。

诚然,我们每个人在使用电子支付的时候,发红包也好转账也罢,都需要谨慎小心,看清楚了才发,千万不要手抖,以免让自己陷入尴尬境地。但凡事总不是那么绝对,尤其是对于智能手机使用不怎么熟悉的中老年人来说,难免有操作不当之时,如此一来,就需要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设置主动纠错机制,比如应当在转账前设置强制认证环节、在转账页面设置延时到账选项等。

此外,相应的法律制度设计也应跟上,一方面倒逼第三方支付平台健全与完善认证与延时到账资金退回等功能设置;另一方面为发错红包、转错账的用户提供畅通的司法救助渠道,令公民在享受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转账业务便利的同时,财产权亦能依法获得切实的维护。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