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上月色
中国人的年和食物是分不开的,过年就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美食盛宴,这场盛宴从进入腊月开始,直到正月结束。
进入腊月,年味儿开始在村庄上空若有若无地盘旋,大人们进进出出个个喜气洋洋;孩子们像小马驹一样,在村子里乱窜;女人们发面和面、雕花刻枣,将来年的美好期盼揉进面团;男人们劈柴烧火、杀猪杀鸡把来年的蓬勃兴旺填满灶膛;红红火火的日子就在这欢天喜地中一天天拉开序幕。
腊月初八熬腊八粥,腊月二十三炕锅盔祭灶神,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吃饺子。到了乡村腊月的最后几天,整个村子都笼罩在袅袅炊烟和莫名的喜悦中,空气里到处弥漫着面香,热馍的香气,豆汁儿的香气,煮肉的香气……年味儿开始进入高潮。
年味儿在馍里。蒸腾的馍香是很多人记忆中最温暖的味道。在乡下,蒸年馍是讲究细致的辛苦活儿,头天晚上把面和好放在热炕头用棉被捂一夜,第二天清晨掀开盖子面块变得蓬松无比。揉面、切胚、上笼屉蒸……发面蒸出来的馍不仅吃起来劲道可口,还寓意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生活富足。枣花馍、油卷、豆包子、肉包子……我最期待就是在热气腾腾中守着白胖胖的鲜馍出锅,赶在第一时间尝鲜。那浓郁的年馍麦香是记忆中最甜最暖的味道。
年味儿在肉里。印象中每到大年三十晚上的压轴戏,就是煮肉。把那些头蹄杂碎、剁饺子馅剩下的肉骨头,还有一块四四方方的“刀头肉”放在大铁锅里一起煮。几节大葱、一把花椒八角、几片老姜,劈柴火大火烧开,大铁锅刚唱起欢乐的歌,肉香就开始跟着雾腾腾的炊烟四处弥漫。孩子们闻到肉香,馋虫早在肠子里百转千回,一路小跑回家围着锅台转圈子,赶都赶不走。“刀头肉”是所有肉里面最好最香的,也是大人们看得最紧的,那是祭祀用的,一直在桌上摆到出十五。肉煮好了,啃一两块骨头,大人孩子每人盛上一大碗肉汤,浇上醋放上葱花、芫荽,呼噜噜喝下去,只喝得齿颊生香、浑身冒汗,然后一抿油光光的嘴巴,那份惬意与满足,似乎这一年的饥荒与辛苦都是值得的。
年味儿在饺子里。北方人过年,饺子是重头戏。包的饺子也大有讲究,第一个包的饺子里面不放饺子馅,要放一枚洗干净了的硬币,大年初一早上,谁吃到这个特殊的饺子,谁就是新一年的“掌柜的”,可以当家做主,神气得很。记忆里,大年三十晚上、大年初一早上,还有大年初五,都是饺子宴。包饺子、吃饺子都是北方人过年的标配,不吃饺子就不算是过年。
年味儿在团圆饭里。大年三十晚上和大年初一的团圆饭是过年的重头戏。年前那么多次从集市上买菜买肉,似乎都是为了这个高潮。蒸好的馒头、包子和花卷,一层层整整齐齐码好,做好的扣肉、鸡、鱼一盘盘盛起来,荤的素的,红的绿的,凉的热的……厨房里的香味,从一锅一锅的热气里传出来,从一盘一盘的菜里面传出来。亲朋好友聚到一起,品尝着美食,闲话着家常,畅谈着各自的工作、生活和理想,大家把酒言欢,每一口下去都是幸福的味道。多少年后,年夜饭还是记忆里味觉的盛况。
年味儿在元宵里。乡下有句老话,十五不过还是年。过十五虽不如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那么郑重盛大,可是炖鸡,包饺子,还有吃元宵一样也不能少。吃元宵和吃饺子还有一个诗意的说法叫“捞花桃”,意味着新的一年拔得头筹的美好寓意。元宵可以水煮也可以油炸,煮好的元宵白白胖胖蓬松如棉絮,油炸的元宵外酥里糯,心里甜香。到了晚上,点上红红的蜡烛,挂上火红的灯笼,就着红红的烛火和大红的灯笼,咬一口元宵,满嘴满心都是甜蜜和满足。为了做元宵,桂花开的时候母亲就开始准备储备桂花,之后泡糯米、磨浆、做馅料、搓汤圆……每一个步骤都有条不紊。多少年过去,舌尖上还留着母亲做的元宵的香味。
有人说,过年最美好的想象就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着美食,喝着酒,话着家常,年的味道,家的味道,幸福的味道,甜蜜的味道……这种种的味道交叠在一起,瞬间从舌尖直接抵达胃壁,熨帖我们漂泊辛劳一年的心灵。之后长达一年,年味儿袅袅不散,无论我们身在何方,一直蛰伏在我们的胃里,等待来年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