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齐 放
实习生 陈 婧
“转起来了!好漂亮啊,真是太不容易了!”2月17日上午,在市区泰山路北段一活动室里,看着来之不易的第一个能转动的传统走马灯灯笼,参与制作的75岁老艺人林大毛和一群年轻人都激动不已。
消失的走马灯又转起来
“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可能许多人见过这副描绘走马灯的对联,但不一定见过走马灯究竟是什么模样。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走马灯灯笼分为内外两层,外部共有六面,顶部和底部装饰着用纸剪出来的鸽子、金鱼等,内部轮轴上也有形态各异的剪纸,花鸟虫鱼、十二生肖、造型人物……在灯内点上蜡烛后,产生的热力形成气流,令轮轴转动,烛光会将剪纸的影投射在外屏上,看上去仿佛图像在不断走动,走马灯的名字也正是由此而来。
“其实,这些走马灯还没完全制作完成。”参与制作的林平一边对记者说,一边拿起几个红色的流苏挂在一盏灯上,又拿出粉红的薄纱,笼罩在灯的外面,经过一番装饰打扮后,走马灯看上去更加古朴典雅、精美无比。
“别看只有这12盏走马灯,我们一群人忙活了一个多月。”正在剪纸的翟娟娟对记者说,由于制作走马灯的技艺失传已久,虽然他们请来了老艺人教导制作,但整个过程仍无比艰辛,“就拿我现在剪的这条龙来说,完整剪下来需要20多分钟。中间剪坏一刀就得丢掉,重新画、重新剪,还有一些配饰,如今根本买不到了,都需要我们自己制作。”
在老艺人的教导下,这些年轻人经过不断学习摸索,历经多次失败后,终于让消失的走马灯又转了起来。
老艺人35年后再出山
“虽然过程艰辛,但眼看着12盏走马灯即将制作完成,内心充满了成就感。”林平告诉记者,小小一盏走马灯,既凝聚了古人的聪明才智,也蕴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手艺,他们想通过制作走马灯的方式,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在即将到来的元宵节看到传统的走马灯。
“每年元宵节前后,虽然能看到花灯,但传统的走马灯我已经二三十年没见过了。三年前,我听说有一位老艺人会制作走马灯,我就多次请他制作。也许被我的诚心打动了,35年没有制作过走马灯的老艺人,今年不仅答应制作灯笼,还无偿传授技艺给年轻人,这让我太感动了。”林平说,这位老艺人就是林大毛。
林大毛是召陵区召陵镇林庄村人,从他记事起,就知道母亲会制作走马灯。“那个年月,一入冬俺娘都闲不住了,因为请她做走马灯的人太多,从入冬要做到元宵节才能做完。”林大毛说。
林大毛在帮母亲忙活中,慢慢学会了制作走马灯。20世纪80年代前,手工制作的走马灯颇受人们喜爱,林大毛在冬季闲暇时制作灯笼,也挣到了养家糊口的钱。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工厂化生产的各式各样灯笼上市,制作复杂、价格偏高、不易保存的纯手工走马灯渐渐失宠,林大毛也就干脆放弃了制作,这一放就是35年。
融入现代元素和漯河元素
如今,再次制作走马灯,林大毛的热情被调动起来后,也摒弃了用传统麻秆、高粱秆制作走马灯的用料思维,走马灯的主体结构用坚固耐用的轻质木料,然后用钉和胶固定结实,能长时间保存当装饰物。他还在灯的内外装饰上大胆接受年轻人的创新思维,加入了许多现代元素。比如,灯内部轮轴上的剪纸除了各种动物,还加入了汽车、健身的人物、小猪佩奇等。除此之外,还有一盏走马灯上,集齐了小商桥、说文解字、贾湖骨笛等众多漯河元素。
在制作过程中,林大毛把制作走马灯的全套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这群年轻人。他说:“现在我明白过来了,虽然走马灯没有市场了,可是这项传统手艺不能丢。我把这些教给他们,就是希望他们能传承下去,让后人能见到古人的智慧结晶。”
“我准备为林老先生制作走马灯的技艺申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成功了,就再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看着来之不易的十几盏走马灯灯笼,林平说出了蕴藏已久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