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博览天下
本版新闻列表
 
2019年2月21日 星期

中国科幻电影的前世今生
科幻的核心是什么?
春节期间的几部贺岁档影片,最引人注目的可能要数《流浪地球》。各种赞誉之中,认为《流浪地球》开创了中国电影“科幻元年”的呼声最高。但事实上,中国的科幻电影发展由来已久,“元年”说法也不是第一次出现。那么中国科幻电影的前世今生是什么?中国科幻电影未来路在何方?

加拿大理论家达科·苏恩文在《科幻小说变形记》中认为,科幻小说是一种“认知陌生化”的文学类型,它要求认知性的出场,以区别于奇幻小说的神秘性陌生化(如不可科学认知的魔法世界)。因此科幻小说的核心其实是“由认知逻辑所确证的虚构的‘新奇性’”。

这种新奇性可大可小,小到一个科幻设备,如VR眼镜,大到一整个可替换现实空间的科幻世界,如《三体》中由黑暗森林法则编织的宇宙。而这种科幻小说自带的新奇性,在转为科幻电影时,自然地产生了两种电影类型:一种成本不高,以科幻点子为核心支撑,来展现某种轻微的“惊奇”或“惊悚”,典型的如《那个男人来自地球》《彗星来的那一夜》;另一种成本巨大,以建造庞大的具有拟换性的科幻世界,生产能带来巨量震惊体验的“奇观”,《阿凡达》《星际穿越》都是其中翘楚。

此前的中国科幻电影一直在第一种科幻类型中打转。在这条道路上的裹足深陷,无疑造成了这一电影类型生产的内卷化。这样看,《流浪地球》的登场确实有转折意味。

中国科幻电影面临的难题

听到“元年”提法也许有人会问,中国此前难道没科幻电影吗?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几乎同步诞生,上世纪60年代,中国拍出第一部本土科幻电影《小太阳》。但多年来,国内科幻电影始终有些“萎靡不振”,直到近两年才有所改观。

关于特效,在电影产业全球化背景下,中外合作已很普遍,中国片方邀请国外团队负责视觉特效完全可行。因此有人说,最大的考验主要集中在创作与拍摄的执行上;有人认为,科幻电影制作中最缺乏的是具有专长的匠人型人才,美术指导、服装、道具、分镜头师全都缺,需行业重新认知工匠岗位的重要性;许多人还在为“资源奇缺”感到苦恼,国内擅长科幻题材的编剧和导演太少,邀请国外有经验的服装、化装和道具团队又要付出过于高昂的成本……

如何在缺经验、缺人才情况下摸索出一套完善的创作机制,是中国科幻电影面临的难题。

科幻电影创作“本土化”?

对“科幻元年”的说法,也有业内人士表现出较为审慎的态度:“它能在短期内聚集很高的关注度,这对科幻电影的发展是好的。不过潮流有来就有去,关键看落潮时能不能留下一些金子。”

实际上,科幻作品往往表达了人类对未知疆域的好奇,对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文明后果的审视。由此,中国科幻的“中国”命题到底如何成立?导演郭帆曾表示,希望能在创作中尽量提炼出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元素。

要让世界接受中国科幻电影,全面复制好莱坞科幻电影的模式显然不可行。一味迎合和套用只会让违和感扑面而来——是中国人的脸,但是讲的不是基于中国人心灵生发出来的故事。在未来两三年,中国科幻电影都要面临这个问题。

有人提出,在这点上中国电影人可借鉴日本、韩国和印度等亚洲国家在科幻电影创作上的经验——如何把民族特色、当代亚洲的都市体验与科幻的普世性结合。

而基于中国当下都市体验与互联网体验,很可能创作出不错的科幻电影剧本。著名编剧、影评人张小北认为,中国社会最近10年所发生的剧烈变化,给科幻作者带来了很大的创作空间,正是科幻电影本土化的契机。

据《解放日报》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