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副刊读书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3月7日 星期

人间是好的
诗人余秀华推出 首部自传体小说集《且在人间》
《且在人间》
余秀华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余秀华

《且在人间》是以余秀华自身生活为原型来写作的,是余秀华婚姻和情感生活的缩影,讲述了一个残疾女人悲苦倔强、向死而生的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周玉生活在乡村,患有“脑瘫”,她几乎被所有人漠视,甚至被整个社会抛弃,她渴望被当成一个普通的健康人,她要求尊重和平等。爱情的缺失,家庭的不幸,生活的种种际遇让周玉用诗歌的方式把情感抒发出来,最终她用诗歌创作出了一个文学的世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1

创作题材:从诗歌转向小说

余秀华有着非同寻常的写作才情,2014年年底,余秀华的诗歌发表在《诗刊》杂志上。2015年年初,伴随着她一首名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歌爆红网络,余秀华的名字不仅很快传遍大江南北,还围绕其诗歌创作的评价问题,迅速在诗歌界引发了一场规模不小的争论。余秀华的诗作之所以能够引起大范围的关注与争论,与她的身患残疾关系密切。

1976年,余秀华因出生时难产缺氧而导致脑瘫,不仅行动不便,而且说起话来口齿不清。如此一位特别的作者,其作品《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当下时代受众人数最多的诗作之一,充分说明了余秀华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文学写作天赋。因此,伴随着《摇摇晃晃的人间》《月光落在左手上》《我们爱过又忘记》等数本诗集的相继出版,余秀华很快成了当下中国诗歌界的一位现象级人物。那么,为什么在诗歌创作取得如此瞩目的成绩后,她又转向了小说创作?

余秀华说:“《且在人间》是我的第一部小说集,希望以后还会有小说。我觉得写诗歌比较得心应手,因为有一种惯性在里面,我是一个诗人,为什么转型为一个小说家?我觉得有时候作为一个写作者不应该被限定在一个身份里面,比如诗歌或者是小说家,我觉得文笔是为题材服务的。当随笔和诗歌的形式都不足以表达内容时,只能借助于小说,而且我觉得写小说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但是比写诗歌和随笔更过瘾。”

对于这一新身份,余秀华显然还未太适应。“因为我是一个诗人,生活简单直接粗放表达,这是诗人天真的方式,小说家是缜密、绵长的,成功的小说家是‘老奸巨猾’的。”余秀华说。读《且在人间》,你会感觉到余秀华的小说和她的诗歌一样,有着深刻的个人体悟,文字让人惊艳。

2

创作人物:以自己为原型

《且在人间》是余秀华的自传体小说,小说主人公周玉也如余秀华一般,一出生就带着第一具枷锁——残疾的肉身,就因为这具显而易见的枷锁,她不知遭受了周围人多少异样的眼光、嘲讽的语气和饱受侮辱的指指点点。她希望别人把她当成一个普通人来看,而不是带着怜悯或不屑,她只要求平等。某电视台的男主持阿卡对她的怜悯,给她带来强烈的不平等感;而她的“倒插门”丈夫吴兴东、一个永远在外打工却不承担任何责任的失败者,觉得娶了她这样的“残疾人”,对方就应该感激才对。没想到,周玉竟然要求跟他离婚!种种对不平等的感受,激荡着周玉的内心。一种只有诗才能表达的世界,终于在田野深处飘出,扩散到整个天空。在小说中,周玉用自己的诗,创造了一个平行世界。

在《且在人间》中,从根本上改变主人公周玉命运的两件事情也是复刻了余秀华的经历:一件是她的诗歌终于得以在一家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另一件是法院终于判处了她和丈夫离婚,她拿到了离婚证。这些事情的先后发生,令周玉的生命状态发生了某种始料未及的根本变化:“周玉回家之后,突然平静了,一想到自己那么决然地去死,就觉得人间的事都不是个事儿了。她甚至不害怕村里人的嘲笑,她笑眯眯地迎接他们的评论,迎接他们的冷嘲热讽……残疾不是她的错,她觉得用残疾惩罚自己多么愚蠢。”尤其是在拿到离婚证之后,她竟然高兴得跳了起来,因为她知道“自己重生了”。

3

创作思想:在孤独中活得真实

2015年,余秀华的成名几乎是一场“突发事件”,蜂拥而至的媒体争相报道,让她获得了突如其来的名声,但同时也被贴上了“脑瘫诗人”“农民诗人”“草根诗人”等标签,承受着各种质疑和压力。虽然快速成名,但她每天仍要面对琐事、生存的艰辛、人生的痛苦和焦虑。

每次外出,她都是独自一人,常常因为腿脚不便和身体虚弱而摔倒坐在地上。对于一个近四十年未踏出乡村、身体残疾、说话略显吃力的女人来说,突如其来的生活的巨大变化,会让人无所适从。但是,余秀华对此却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我只是耐心地活着,不健康,不快乐。唯一的好处,不虚伪。有时候非常累,但是说不出累从何来。有时候很倦怠,又提醒自己再坚持一下。”

余秀华没有回避一个问题,在精神上她一直是孤独的。邻居、家人,甚至丈夫都不理解余秀华,他们认为,“关心灵魂的事情是闲得太狠了的无事生非”。丈夫一年回家一两次,相对而坐,却无话可说,她的婚姻是“两个互不相干的人莫名其妙地走在了一起,还有一纸不许随便离开的契约……”在《且在人间》中,周玉所做的种种挣扎在某种程度上是余秀华生活的真实写照。尽管面对父母的反对、外人的质疑,余秀华和笔下的人物周玉,即便用尽所有的勇气,也要结束摆脱这枷锁,于是选择离婚了,活出真实的自己。

文学评论家王春林评价说:“余秀华能够在一部‘自传体小说’中,从自己的残疾问题而推己及人地对生命存在的本质问题做一种深入的梳理与根本性探究,本身就说明她的这部《且在人间》的思想触角已经由充满痛感的形而下日常生活书写进一步延伸到了对于生命存在的某种形而上的诘问与思考,其意义和价值显然不容忽视。”确实,余秀华在《且在人间》中,用平静的笔调书写残疾人的底层生活,这种真实而达观、勇敢而平静的生命境界是深入人心的。晚综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