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丽亚 吴艳敏
理发卡、健身卡、美容卡……如今市民的钱包里总能找出几张预付卡来。近段时间,有多位市民拨打本报热线电话反映,在商家办理预付卡后,卡里的钱未花完,商家就关门了,让人气愤不已。
卡上还有钱 店却关了门
3月6日,市民杨女士告诉记者,她此前在市区人民路丁湾桥附近一家理发店,花了300元办了张会员卡,可去过几次后,前一段时间再次去店里洗头时,发现理发店已经关门。“卡是去年11月办的,当时店员说办卡消费更划算,我一时心动便预存了300元,没想到被坑了。”杨女士无奈地说,她多次打电话给当时推荐她办卡的理发师,但都没有结果。
市民陈女士同样遇到了预付卡消费的问题。她在2018年12月份,在海河路一家火锅店办理了充值卡。可是前几天,她再去店里消费时,发现店已经关门。
3月7日上午,记者来到这家店时,只见店门紧锁,玻璃窗上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二楼线路整改,暂停营业”,至于什么时候开始营业,并没有说明,也没有留下电话等信息。
“办理充值卡时,也没想到店会关门。现在卡里还剩下四五百块钱,我多次给商家打电话,都无人接听。”杨女士告诉记者,不知道这家店以后还会不会再营业。
在记者走访调查中,发现不少市民遇到过卡上有钱、店却关门的现象。“就是欺诈消费者,不声不响地就走人,卡里的钱怎么办?”市民刘女士说,商家这种行为实在令人气愤。
当然,也有诚信的商家,让不少消费者觉得暖心。他们会在停业前通知消费者尽快消费,或贴出通知,告知办卡的消费者如何退钱。市民潘女士告诉记者,她曾在一家火锅店办理了一张充值卡,消费几次后,还有300多元没有消费完。一天,她突然接到商家电话,说店铺要转型,请她尽快去店里消费,后来还贴出了通知,留有联系电话。
办理预付卡 千万要谨慎
3月7日,就预付卡消费现象记者采访了市消协相关负责人。市消协秘书长陈建平表示,目前预付卡消费已经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热点之一。国办发〔2011〕25号《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意见》中规定,记名商业预付卡不设有效期,不记名商业预付卡有效期不得少于3年。对于超过有效期尚有资金余额的,发卡人应提供激活、换卡等配套服务。而在实际经营中,仅有10%左右的商家会为消费者提供换卡、退款等服务。
对此,陈建平认为,在当前预付卡监管环境没有得到彻底改善的情况下,希望广大消费者要学会拒绝使用预付卡消费。尽量不办预付卡,如果非要办预付卡,可选择信誉好、经营面积大、注册资金高的商家,而且最好先办一个小额的预付卡,用完之后再办,不要为了一时的小便宜而吃大亏。
“虽然消费者在办理充值卡时,没有书面合同,但作为商家应该讲诚信。”河南澜业律师事务所的李凯律师表示,广大市民在办理会员卡、贵宾卡、打折卡等预付式消费卡时,先留意该店的信誉度,尽量不到一些小门店办理充值卡。办理预付费消费卡时,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办理,不要一下预付太多的金额。注意要保管好办卡时签订的有关协议、付款发票等证据,便于日后出现纠纷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如商家突然人去楼空或确认店家关门停业、店铺及负责人联系不上、涉嫌诈骗时,应当及时报案,尽量减少损失。”李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