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一种策略型两人棋类游戏,中国古时称“弈”,可以说是棋类之鼻祖,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围棋传为帝尧所作,据先秦典籍《世本》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1964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就采纳这种说法,甚至将其确切年代定在公元前2356年。
围棋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有记载,《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宁喜许之。大叔文子闻之,曰:‘呜呼……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可靠的涉及围棋的记载,时间是公元前548年。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后,有关围棋的活动鲜有记载。东汉初年,社会上还是“博行于世而弈独绝”的状况。直至东汉中晚期,围棋活动才又渐盛行。
围棋后于隋唐时经朝鲜传入日本,流传到欧美各国。围棋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它是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体现,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棋盘游戏。
中国围棋之制在历史上曾发生过重要变化,主要是在于局道的增多。魏邯郸淳的《艺经》上说,魏晋及其以前的“棋局纵横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这与东汉围棋局的局制完全相同(1952年,考古工作者于河北望都一号东汉墓中发现了一件石质围棋盘,呈正方形,局面纵横各17道,为当时围棋盘的形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但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石室发现的南北朝时期的《棋经》却载明当时的围棋棋局是“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数。”表明这时已流行19道的围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