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踏青的时候,放风筝是个不错的选择。看着空中迎风起舞的风筝,你肯定想不到在公元前190年,它也这样飘摇在战场上空。楚汉垓下之战,项羽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做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并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就是著名的“四面楚歌”。风筝是如何穿越两千多年前古战场的战火,来到我们眼前的,它的故事我们要细细聆听。
壹
在古代的作用超乎你的想象
风筝历史悠久,起源于距今2000多年的中国东周春秋时期。第一个发明风筝的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墨翟。据《韩非子·外储说》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意思是墨翟斫木制鹞,研究了三年,做出一只能在空中飞翔的木鹞,但是它只飞了一天就坏了。这是中国最早的风筝雏形,有点类似现在的航模。当时鲁国的著名工匠鲁班也受到鹞鹰在空中盘旋飞翔的启迪,削竹为鹊,上天三日不下。人们发现竹子比木头轻巧也便于拗出造型,后来韩信用竹篾扎架子糊上牛皮,做成了更接近于后来的风筝的飞行物。古代风筝制作的初衷是用于军事窥探和传递消息之用。
古代风筝除了被用于军事上侦察,更有进行测距、越险、载人的历史记载。韩信改良风筝,是为了根据风筝引线长短来测算秦朝皇宫距离,从而确定方位开凿地道。垓下之战,韩信派人用牛皮做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并唱起楚歌,唱凄凉而婉转的楚歌,瓦解敌人的军心,获取战争的胜利。
在正史中也有关于风筝的记载,时间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乱”,梁武帝被侯景围困,城墙被包围。曾放风筝向外求援,据南史卷八十《侯景传》中所述,在梁武帝萧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时,侯景作乱,叛军将武帝围困于梁都建邺(即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作纸鸦,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当时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风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从此也衰微灭亡。这是简文施放风筝向外求救不幸失败的故事。
贰
风筝开始收集生活中的欢笑
唐代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经济全面发展的时期。社会的安定、文化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发展,作为一直被用于军事上的风筝,用途上也开始向民间娱乐型转化。唐以前的风筝用丝绸制作,晚唐时改用纸制。
“孤骞稳驾剡溪云,多少儿童仰羡频,半纸飞腾元在己,一丝高下岂随人”正是放鸢取乐的写照。“放风筝”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唐诗人高骈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可见风筝不仅装有弦或笛,有时还把明亮豪华灯笼带到夜空,犹如“花雨阵洒仙凡路,红灯遥映碧宵空。”风筝的发展与民间习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每年的清明节,也就是公历4月4、5或6日,百姓都要扫墓或到郊外去春游,各家到野外放飞风筝,然后切断引线,任其自由飞翔,意欲驱邪保平安。也有元宵节之后长辈送晚辈风筝,表示赠予力量和福分。
同时儿童放风筝时,眼睛随着风筝在蓝天晴空下时远时近、或左或右地移动,是让眼睛得到休养的好方法。古时就有小孩放风筝“张口仰视,可以泄内热”“放之空中,最能清目”之说。可见,放风筝既能娱乐,又能健体。
从五代开始,在纸鸢上加哨子,其鸣如筝,故称“风筝”。现在我们说的风筝其实是统称,把那些没有哨子的纸鸢,都叫做风筝了。宋代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宋代提倡传统的节日风俗,这就为风筝的发展和进入节日的娱乐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简短的14字,在诗人陆游的笔下便将竹马和风筝写活了,风筝摇曳长空的生动情景清晰呈现。在广博的中华文化中,放风筝早已是中华民族传统娱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叁
明清是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
明清时代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时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巨大进步。当时的文人亲手扎绘风筝,除自己放飞外,还赠送亲友,并认为这是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明代诗人徐渭就是个风筝迷,他写了25首《风鸢图诗》,像“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
由于出现了卖风筝的生意,专职风筝艺匠也应运而生。历史上有不少知名画家也参与风筝的绘制乃至设计制作,使得风筝中出现了十分考究的精品。另外,在朝代更换期间,一些宫廷风筝艺人流落民间,也促进了艺匠派风筝的发展和提高,使其带有宫廷风筝庄重、华贵的特点。传统艺匠派对风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使风筝从一般的玩具,上升为工艺品,成为一些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筝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将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喜庆、祈福之寓意,渐渐融入图案、色彩和造型之中,文化千年不断线,更影响着世界各地风筝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成为科技、艺术与文化的融合体。时至今日,风筝文化已成为世界性文化,并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特点,如泰国风筝有“性别”之分,而中国的风筝除了娱乐之外,重要的是还结合了中国的民间艺术与风俗。经过历史演变和横向传播,中国的风筝呈现出以北京风筝、天津风筝和潍坊风筝为代表,三者交相辉映的发展态势,尤以潍坊风筝的历史最为久远。
肆
风筝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
本质上风筝的飞行原理和现代飞机很相似,绳子的拉力,使其与空气产生相对运动,从而获得向上的升力。明朝的时候有一种名叫“神火飞鸦”的火器,它其实是一种内装炸药的鸦形风筝,用四个大的起火装置作为动力,当这种风筝飞到敌方的上空时,盘香会点燃导火线,引起火药爆炸,具有一定范围的攻击力。北齐的文宣帝高洋曾将人绑上翅膀令人从高塔跳下……风筝用于气象研究和天文监测,也是早期人们对测算风速、飞上太空的梦想大胆的尝试。
一些国家的博物馆中还展示有中国风筝,如美国国家博物馆中一块牌子醒目地写着:“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英国博物馆也把中国风筝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公元5世纪左右,中国风筝开始向世界流传,先是传到朝鲜、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和美洲等地。据传,1825年,英国有位叫乔治·波柯克的中学教员,为满足小女儿玛萨翱翔蓝天的愿望,制作了一只大风筝,并把玛萨绑在上面放飞,风筝上升到90多米高,不久安全落地。玛萨因此成为第一个利用风筝升空的人。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但风筝由中国传入欧洲,确实启迪了不少航空爱好者,最终人类利用风筝的升空原理发明了现代载人飞行器。晚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