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杨 光
3月19日中午,临颍县台陈镇于庄村一家制衣厂老板于海杰,带着礼物到该镇谢庄村贫困户谢长友家看望。谢长友在于海杰的制衣厂打工,他的父亲有病,一家人生活非常困难,是于海杰的重点看护对象,经常到其家中探望。
39岁的于海杰是台陈镇安庄村下辖的于庄村人,过去在外打工,2009年开始在村里创办制衣厂。如今制衣厂年加工服装200多万件,解决了100多位周边村民的就业问题,其中来自21个贫困家庭的23名贫困户通过在制衣厂打工基本实现脱贫。
对待工人如同家人
3月19日中午,于海杰带着米、面、油等物品,驱车来到台陈镇谢庄村谢长友家。谢长友和父亲、妻子吃过饭后,正在院子里收拾柴火。
看到于海杰前来,谢长友赶紧站起来迎接:“于经理,您怎么又来了。”
“来看看大伯的病怎么样了,这段时间还好吧。”坐在院子里,于海杰就关切地问起来。
谢长友的父亲谢占亭年轻时腿和腰部受伤,不能站立行走,只能蹲在地上,还经常患病。谢长友妻子精神有问题,弟弟打工时腰椎受伤后卧床不起,他要照顾一家人的生活,不能外出打工,家里没有经济来源,是村里的低保户。去年年底谢长友弟弟去世,安葬费还是全村人凑出来的。
今年年初,谢庄村驻村第一书记把谢长友引荐给了于海杰。谢长友年纪偏大,也没有一技之长,考虑到他家里确实贫困,于海杰就让他在厂里打扫卫生,每月工资近2000元。有了收入后,谢长友家里的情况明显好转。
“于经理对待工人就像家人一样,从不亏待到我们。”谢长友说,工人们也都是乡亲,在制衣厂里工作安心,每天心情都很好。
记者了解到,于海杰的制衣厂有150多名工人,其中有来自21个家庭的23位贫困户,他们在这里工作后,每月工资2000多元,基本实现脱贫。
产业带动脱贫致富
在台陈镇,于海杰的制衣厂是较早开办起来的。“从小家庭条件不好,初中毕业后就在台陈镇技校学了裁剪手艺。2000年的时候,妈妈向亲戚们借了500元钱,让我作为路费去广东打工。”于海杰说,广东工资很高,自己也吃苦耐劳,每天起早贪黑泡在车间里,几年后,每月收入上万元。
2009年,在广东打工9年后,因为母亲患病,于海杰回到家乡。他发现临颍县周边有一些小型制衣厂正在起步,效益不错。他就通过打工时候的渠道,在村里开起制衣厂,招聘村民当工人,专门加工外贸服装。如今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每年能够加工200多万件各式服装,在当地小有名气。
制衣厂办到村子里,村民得以在家门口就业,于海杰赢得了不错的口碑。他还乐善好施,经常扶危济困,更得到了乡亲们的称赞。于海杰常说,过去吃过不少苦,知道农村人的困难,希望乡亲们都能过上幸福的日子。
“于海杰每年都为慈善事业捐慷慨解囊,在我们镇人缘非常好。”台陈镇政府常务副镇长祝宏安说,于海杰的制衣厂让很多农村闲散劳动力找到就业机会,每年还上缴不少税收,是台陈镇产业带动脱贫致富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