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国将空间太阳能电站研发工作纳入国家先期研究规划。“十二五”以来,国内参与空间太阳能电站的研究团队在逐渐扩大。国防科工局支持了与空间太阳能电站相关的总体和关键技术研究工作,目前在总体规划、总体概念方案、微波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带动了大型空间结构、空间薄膜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研究团队通过比较国内外多种空间电站方案,重点研究了非聚光型和二次对称聚光型空间太阳能电站,提出了创新的多旋转关节空间太阳能电站方案。此方案得到国际该领域顶级专家的认同,并获2015年世界太阳能卫星设计竞赛第一名。
我国在无线能量传输等关键技术方面也取得重大进步。无线能量传输包括微波和激光两种方式,目前研究以微波方式为主。
2018年年底,在重庆启动的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项目,将在2021年至2025年建设中小规模平流层太阳能电站并实现并网发电;2025年后可开始大规模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相关工作。
当前,我国在空间太阳能电站研究方面初步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成为国际上推动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专家已提出实现我国空间太阳能电站目标的技术路线图:2030年后建设兆瓦级试验空间太阳能电站,2050年后建设吉瓦级商业空间太阳能电站。目前,中国在空间太阳能电站方面的研究已进入世界前列,如能保持并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中国将有望成为世界首个建成有实用价值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