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潘丽亚
吴艳敏
人们常说,婆媳关系最难处。可是,这句话到了郾城区和平路社区阳光花园小区王巧红这里,却被证明是不对的。
“有啥难处的?我觉得很简单呀,少计较,多感恩,家庭自然会和睦,婆媳相处起来和母女一个样。”3月21日,记者来到王巧红家采访时,她一语道出了她的婆媳相处之道。
感恩婆婆的付出
“为啥不好好对待公公婆婆呢?他们一年又一年地在这儿帮我照看孩子,帮我照顾着这个家,我和老公才能安心地上班。他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没理由不好好孝顺他们。”提起公公婆婆,王巧红特别感激。
王巧红41岁,和丈夫任国长都是漯河五高的教师。她教两个班的语文课,一周三次早读。她的丈夫是班主任,更忙。平时,他俩很少有时间照顾孩子、料理家务。“全靠公公婆婆操持,我们两口子才没了后顾之忧。”王巧红说。
“我儿子5岁,正上幼儿园,都是婆婆接送,偶尔我和老公才送一次。”王巧红说,虽说婆婆不认识字,但照顾孩子无微不至。
“天天晚上回来的时候,孩子换下来的脏衣服我根本就见不着,因为婆婆早就洗好了。这段时间气温变化大,婆婆总是晚上提早准备好孩子的衣服,我早上只管拿起来给孩子穿,完全不用操心。”王巧红感激地说。
“昨天我中午下班回来后,看到婆婆一个人在厨房忙活,就过去帮忙,谁知刚进去就被婆婆撵出来了,非让我好好休息。”王巧红说。
对此,王巧红的婆婆李贞说:“她从早上忙到中午,累得很,我又帮不了别的,做个饭、看好孩子还是可以的。”
为了照顾孙子,李贞六年前从周口商水农村老家来到漯河。“六年来,我俩从未红过脸,连个小别扭都没有。”李贞说,买新衣服、送好吃的,王巧红待她也非常好。
给孩子做榜样
“孝顺老人,还是通过言传身教给孩子做个好榜样。”王巧红说,自从有了儿子,她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生怕“带坏”儿子。
“婆婆一直在农村,刚来漯河的时候,只会烧稀饭、下面条,有一次回我妈家,我没忍住向妈妈抱怨了一句,结果就被妈妈说了一顿,还说婆婆做饭即使不好吃也把自家三个孩子养大成人了,让我别挑剔。”王巧红说,这次抱怨让她意识到,她要做的不应该是抱怨,而是和婆婆一起学做饭。
此后,只要有空,王巧红就和婆婆一起在厨房做饭。慢慢地,婆婆学会了做各种各样的饭菜。
“虽然都是家常便饭,但婆婆很用心,我也很感动。”王巧红说,儿子也跟着他们学得讲规矩、有礼貌:每天吃完饭,他主动帮奶奶收拾碗筷;每次吃饭时,爷爷奶奶不就座,他就不动筷子吃饭。
“其实,我也是从我父母身上学来的。我小时候父母就是这样做的,所以长大后成了别人家的儿媳妇,我也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孝敬公婆。当然,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让孩子明白如何孝敬老人。”王巧红说,婆婆负责孩子的生活,她负责孩子的学习,婆媳俩共同将孩子照顾好、教育好。
“人到中年,事业和家庭的担子都很重,每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幸福的家庭是需要全家人共同创造的。”王巧红说,家是一个讲爱的地方。幸福家庭的创造,说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记者了解到,在前不久和平路社区举行的“晒家风——最美家庭”评选活动中,王巧红一家被评为“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