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潘丽亚)“我在快餐店办了一张充值卡,只要报我的手机号就能消费。昨天我消费时发现卡里的钱少了,原来是孩子和同学一起去消费了。要是别人也能说出我的手机号,岂不是也可以消费?”3月25日上午,家住市区辽河路的董女士担忧地对记者说,她感觉这种消费方式着实不安全。
充值卡里钱少了
董女士有时晚上下班较晚,为了方便上中学的儿子放学后就餐,她在辽河路一家快餐店办了一张充值卡。起初消费时,她会带着卡,后来店家说只要报办卡人的手机号就可以,董女士便没有再带过卡。
“24日中午我买了一份米饭,当时看到卡内余额还有130多元。晚上再去买饭,发现卡里只有30多块钱了。”3月24日晚,看到卡里的余额,董女士让店家帮她打印了最近几天的消费详单。拿到详单后,董女士看到24日当天,除了她中午和晚上消费的30元外,下午五点多又被消费了七八十元。
原来是儿子消费的
这是怎么回事?董女士连忙问店家。店家回忆说是几位学生模样的孩子来消费的。想着孩子下午和同学出去玩,董女士就给儿子打电话,结果得知是儿子带着同学去消费了。
对此,董女士担心,万一别人消费时也报自己的手机号,她岂不是要吃亏,这种消费方式实在不安全。
记者走访我市多家水果店、理发店、蛋糕店、洗车店,发现绝大多数商家都可以通过报手机号进行消费,仅有一小部分商家需要核实办卡人姓名。
商家应核实信息
3月25日,记者就这种消费方式存在的安全问题咨询了律师。河南澜业律师事务所李凯律师表示,办理这种消费卡后,商家、消费者均有义务保障预存卡内的财产安全。消费者应保护好自己的手机号,不要轻易告诉其他人自己在哪些店里用手机号办理了消费卡。商家要尽可能详细地核实持手机号、无密码卡消费的人是否是办卡人,或者是否为办卡人授意行为,在毫无核实的情况下扣款消费,属于商家安全措施没到位,一旦出现经济纠纷,商家应承担相应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