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时评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3月29日 星期

让“身边好人”成城市底色


□徐剑锋

近年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市民心中生根开花,我市涌现出不少“中国好人”。爱心企业家朱华磊、乡村教师王艳霞、村医郑玉海、挺身而出的特警王培等荣登“中国好人榜”,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详见本报昨日05版)

向善向美,是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在漯河大地上,我们从来不缺“好人”。像朱华磊、王艳霞一样,一个个“好人”,无论身在何方、身处何境,他们用平凡之举、人性之美,传递着正义、坚忍、敬业,凝聚起推动漯河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在“好人”身上,有太多的可圈可点之处。他们用实际行动塑造的精神丰碑,令许许多多的漯河人高山仰止。毫无疑问,这样的人越多,社会越有希望。尤其是在当下加强道德建设的最紧要处,通过大张旗鼓地学习宣传“好人”,让更多的人受到精神洗礼、得到价值认同,并油然而生敬意,十分迫切也非常必要。

对“好人”的推崇、对美德的渴望与呼唤,业已成为漯河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共识。其实,“好人”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的一言一行看得见、摸得着、更感受得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感动他人的“好人”,而不仅仅是一次次被感动。如果每个人“先是感动,再是心动,最后是行动”,那整个社会就会“好人扎堆”。所以说,我们不仅要在见贤思齐中领悟“好人”向上的情愫,更要主动与“好人”对标找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在举手投足中展现出来,让做“好人”成为更坚实的社会共识。当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向善向好的信念就会自发地从每个人的心底里激发出来,渐渐汇聚成我们这座好人城市独有的魅力和底色。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沐浴着“好人”的人性光辉,汲取着道德背后的人文力量,漯河的精神文明建设犹如一粒破土而出的种子,在精心浇灌和呵护之下,一定会长出一片更广阔、更美丽的道德风景。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