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将1688年出版的首部法文版《论语导读》赠送给到访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这是最早的西文版《论语》版本之一。实际上,《论语》最早译介到西方的是拉丁文版,随后才出现了法文版、英文版;而在东亚,早在公元三世纪前后,朝鲜、日本就流传着汉语版的《论语》。如今,《论语》的翻译版本几乎涵盖了世界上的主要语言。
A
《论语》最早的西方译本是拉丁文
《论语》在西方的第一个译本并不是英文版,而是拉丁文版,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拉丁文的书名是《中国哲学家孔子·用拉丁文解释中国人的智慧》,书中附有一段对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简短致谢词,感谢国王对该书出版的支持。
这本拉丁文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所署的编译者是柏应理和殷铎泽、恩理格和鲁日满这几位耶稣会会士,事实上,该书的出版只是一个复杂过程的最后阶段。在此一个世纪之前,耶稣会会士利玛窦首次进入中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尝试将中国经典翻译成西方文字。利玛窦发现,中国的人才培养开始于所谓的“四书”,其中包括《论语》。如果耶稣会传教士不掌握它们,将不会被中国学者认为是知识分子,从而不利于传教工作。于是,利玛窦开始将之粗略地翻译成拉丁文,不过并未正式成书。1687年,柏应理等编译的拉丁文版《论语》正式出版。2010年,这一版本的《论语》还亮相了香港国际古书展。目前,孔夫子旧书网上有网友售卖此版《论语》,标价15.8万元。
法国总统马克龙赠送给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珍贵国礼——1688年法国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也是最早的西文版《论语》之一。据悉,马克龙赠送的这本《论语导读》,法文全称是《孔子与王家科学》,翻译了《论语》约四分之三的内容,作者是17世纪法国医生和教士弗朗索瓦·贝尼耶。这部《论语导读》原著目前仅存两本,一本送给习近平主席,另一本存放在巴黎的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这本书珍贵之处在于,欧洲国家的人最早接触中国哲学思想,就是通过这本书。德国的莱布尼茨、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等都读过这本书。
B
经典的英译本是辜鸿铭版本
目前看来,最早的《论语》英译本出现在1691年,是从拉丁文转译而来。这一版英文书的书名非常长:《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箴言——孔子活跃于我们的救世主耶稣基督到来的500年前,本书是该国知识遗产的精华》,书的内容实际上是拉丁文版的部分内容摘要。
直到1861年,苏格兰传教士学者理雅各在香港出版了《论语》的英译本,它成为后来所有《论语》学术译本的原型。它是按照中文逐字翻译的,并附以中文原文以及根据两千年来的大量中文注释而写的解说。理雅各还首次使用了“Analects”(意为文选、论集)这个词来作为《论语》英译本的书名,他认为这样可以言简意赅地表示出这本书实际上是“讨论和评论的选段”。
比较经典的《论语》英译本,当属1898年辜鸿铭的版本,由当时一家总部设立于上海的英商出版社出版。该英译本以朱熹《四书集注》为《论语》原文本进行翻译。英文标题为:“The Discourse and Sayingsof Confucius.”辜鸿铭特意添加了一个副标题:“Anew special translation, illustrated with quo-tations from Goethe and other writers(引用歌德和其他西方作家的话注释的一种新的特别翻译)”。辜鸿铭的翻译方式除了深入浅出地向西方读者介绍《论语》和其中蕴含的儒家思想,还大量引用西方名人的观点和主张,增强了西方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消除了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陌生感。
辜鸿铭版本的《论语》英译本在上海出版后,在社会各界引起轰动,辜鸿铭译本的特殊翻译方式备受西方读者喜欢。直到今天,辜鸿铭译本在中国和欧美国家仍然不断地被出版重印。
C
朝鲜、日本最早流传汉语版《论语》
《论语》早在公元三世纪便流传至古代朝鲜半岛。
考古资料显示,1992年平壤古墓出土的竹简上写有《论语》的《先进》《颜渊》两篇的内容。学者研究认为,这些竹简是汉四郡时期乐浪郡下层官吏的随葬品,是迄今朝鲜半岛发现的最古老的《论语》遗存。当时,朝鲜半岛的政权一度使用汉语修史,所以当时流传到这里的《论语》也是汉语版本。《论语》不仅对古代朝鲜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近现代韩国文化界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据日本史料记载,应神天皇十六年(公元285年),百济(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国家)人王仁东渡日本,带去了《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论语》由此正式登陆日本。天皇让太子拜王仁为师,这是日本人学习论语的开始。当时因日本尚无自己的文字,所以人们直接阅读中文版的《论语》。明治维新后,日本儒学开始向实用转化,但《论语》的重要地位不减。上至天皇进讲,下到中学汉文教材,都时常选录《论语》,同时还出版大量的《论语》通俗化读物。
俄罗斯虽然与中国也是邻国,出现俄文版《论语》的时代却比较晚。1715年,彼得一世向中国派遣第一批东正教传教团,任务之一是进行传教和学习汉语,此举培养了众多杰出的俄罗斯汉学家,如罗索欣、比丘林、瓦西里耶夫等。他们在中国访学期间,开始接触包括《论语》在内的中国文化典籍并进行翻译。1868年,俄国教师瓦·巴·瓦西里耶夫发表了《论语》的俄译本并刊登在《汉语文选第二卷试读》上,还将《论语》作为汉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成为把《论语》引入大学课堂的第一人。后来,瓦·巴·瓦西里耶夫的学生波·斯·波波夫也加入了《论语》的研究及翻译工作。1910年,他的《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的格言》出版,这是俄罗斯汉学史上第一个最为系统的译本。
如今,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今非昔比,世界上几乎所有主要的语言都有《论语》译本。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广泛传播,《论语》一定会有更多的版本问世,今后的译本也一定会越来越全面而准确地诠释孔子这位先哲的伟大思想。
晚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