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本地综合
本版新闻列表
 
2019年4月11日 星期
“文明餐桌我先行”系列报道 之一
“光盘”,你做到了吗

市区嫩江路一家餐厅,市民践行“光盘行动”。

民以食为天,食以礼为先。小餐桌,大文明,承载的不仅是人类的生生不息,更是尊重劳动、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延续。为此,本报推出“文明餐桌我先行”系列报道,反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开展以来,市民就餐习惯和餐厅就餐环境发生的改变、存在的问题。

□文/图 本报记者 王 培 杨 旭

近年来,我市积极倡导餐桌文明,理性消费观念渐入人心,“光盘行动”渐成新风尚。近日,记者走访发现,我市的“光盘一族”越来越多,适量点餐、打包回家等节约风气越来越浓,对于家庭餐桌的“光盘”,市民也是各有招数。

在外不忘节约

4月10日,在市区辽河路与崂山路交叉口附近的一家饭店,市民周先生一家正将没吃完的肘子、带鱼等饭菜打包带走。“今天家里来了客人,大家决定在外面吃饭。你看这一不小心就多点了两个菜。”周先生笑着说,“这菜回家热热晚上继续吃,相当于花一顿饭的钱吃了两顿饭,划算。”

当天,记者走访了我市5家饭店,发现“吃不了兜着走”已经成为大部分市民的习惯。在市区人民路的一家餐厅,经理徐女士告诉记者,从业6年,市民在外用餐时的改变,自己一直在看眼里。“除了一些人可能不方便或者爱面子,大部分市民在剩下很多菜的时候都会选择打包带走。”徐女士说,“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市民在点菜时会主动询问菜量,以防点多。”

在市区海河路的一家饭店,厨师崔永福表示,打包不丢人,浪费才可惜。“作为厨师,我希望客人把我做的菜吃完,这是对我工作的认可。”崔永福说,“有的客人一盘菜没吃几口就不要了,最后只能倒进泔水桶,让人心疼。”

同时,崔永福称,节约用餐不仅是文明行为,还是在做好事。“服务员工作量小了,地沟油的原料也少了,何乐而不为呢?这事真是百利而无一害。”崔永福说。

回家也能“光盘”

在外能做到“光盘”,在家吃饭,市民还能否做到“光盘”呢?对于“光盘”,市民有何看法和建议呢?记者随机采访了十几位市民,不少人表示,家庭餐桌上不容易做到完全“光盘”,但都会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措施减少浪费。

家住市区老街附近的市民王秀云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退休在家的她每天负责家里几口人的饭菜。“我家人都爱吃米饭,一般中午蒸米饭了就做几个菜,为了营养搭配,我经常会多做几盘菜,做得多了吃不了就浪费了,所以我就一盘菜分量少点,如果吃不完晚饭再热热吃掉。”王秀云告诉记者,自己家离菜市场比较近,她每天都要去菜市场转转,买菜一次不会买太多,既保证了菜的新鲜,又避免了浪费。

家住市区辽河路一小区的市民王媛媛则表示,结婚后小两口自己做饭买菜,常常出现做得多了浪费的情况,冰箱里也经常塞满了各种食物,过段时间就会清理出一些过期的面包、坏了的蔬菜等,自从怀孕到有了孩子,婆婆来到家里帮忙照顾,受老人勤俭节约的影响,家中的浪费情况减少了。

采访中,还有一些市民建议,如果家庭成员有事不能回家吃饭要及时和家人联系,避免饭菜做多的情况,另外,减少在冰箱里“囤货”,饭菜口味清淡等,也会减少浪费。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